范宙虹
三国时期,关羽受命镇守荆州。由于违背了诸葛亮叮嘱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轻率地与吴国骤起战端,结果中了陆逊骄兵之计,被吕蒙夜袭烽火台,占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而被孙权所杀。此时,刘备初登宝位,称“汉中王”不久,根基未稳,实不宜轻动干戈。然刘备念及桃园结义,誓同生死,故不听众大臣苦苦劝阻,执意起兵伐吴。刘备平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此次诸葛亮对刘备也只能是:“苦谏数次,只是不听”。
关键时刻,站出来大义凛然的赵子龙。赵云首先分清敌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针对刘备要为兄弟复仇,执意伐吴的错误决策,赵云不顾刘备会龙颜大怒,直谏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陛下以天下为重”。此谏言直陈要害,公私分明,又颇具战略眼光,真是一次三国时期精彩绝伦的“参政议政”。
可惜,刘备不纳忠言,一意孤行:“朕意已决,不得再谏!”。于是尽起蜀中兵将七十五万,大举伐吴。结果大败于陆逊,被火烧联营七百里。刘备也不得不托孤白帝城,含恨西去。蜀国遭此一败,元气大伤,虽然此后诸葛亮“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地苦心经营,仍然不免国力逐渐衰微,最后落入“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困境。虽几经挣扎,仍然惨遭灭国。究其原因,盖源于当初没有听赵云的肺腑忠言也!
这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描述,为了考证史实,我又对照了史书《三国志》。虽然由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热衷于记述帝王生平,而对像赵云这一类武将着墨很少。但是我仍然在《三国志》三十六卷“蜀书六”《云别传》中,看到了“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宜先灭魏,则吴自服”这样的记载。由此可见,三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赵云直谏刘备之事。同时,也可能是我考证不细,孤陋寡闻,我没有看到关于赵云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这样的记述。也许是陈寿认为此事过于冲撞帝王,大逆不道,同时也显得帝王有公私不分的“弱智”,故不予记载。但是我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作为赵云,实际上他的参政议政身份是很尴尬的。虽然他武艺超群,有万夫不挡之勇,也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为五虎上将,也有湖北当阳县长坂坡上“单骑救幼主”和此后“截江救阿斗”的大功。但他毕竟既不像关羽、张飞与刘备是桃园结义的兄弟,也比不上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他在刘备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忠勇可嘉,堪任临阵杀敌的武将。且事情起因又是刘备的兄弟关羽被杀,这使他的参政议政多了很多风险。但是,就在刘备为此暴怒而固执,许多计谋之士都知难而退的时候,赵云作为一个武将,为了国家的利益,却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真是让蜀国其他所有位尊权重的大臣们汗颜!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朝堂之上也有过一些冒死直谏的谋臣,但是像赵云这样既深明大义,又极具战略眼光的武将却极少。这次发生在近1800年前国家最高层次的参政议政之举,虽历经遥远的历史烟尘,至今仍然不失其夺目光辉,让我敬佩不已。其中的内涵至今仍然让我们回味无穷,对我们今天的参政议政工作,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作为优秀的参政议政者,首先要有战略的眼光,要从大处着眼,从大是大非处着手,而不是仅纠缠于枝末细节。这对参政议政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谏言者平时要十分注意自己深厚的知识积累,保持参政议政的敏锐性和卓越的大局观。只有这样,在关键时刻,才能提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真知灼见。
此外,作为优秀的参政议政者,要始终出于公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参政议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以有关领导的喜好左右自己参政议政的行为和内容。而在具体参政议政工作中,除了从大处着眼以外,还要把问题和原因的要害分析透彻,这样才能够使参政议政入情入理,才能够提出高质量的建议,而建议也更能够被决策者采纳。
同时,作为决策者,一定要善于广纳群言,特别是要排除个人喜恶,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哪怕是很刺耳的谏言。要用类似“伯乐千金买马骨”的做法来表达自己乐意接受意见建议的博大胸怀,建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完备的制度保证,营造一种能够鼓励谏言者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让决策更透明,更科学。古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作为身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决策者,对此务必慎之又慎。
因此,我们民盟的参政议政工作,应该有更多像“赵云”这样赤胆忠心、高瞻远瞩的谏言者。而我们的决策者更应该避免学习刘备,因不听忠言,不顾大局,公私不分,因小失大,固执己见而酿成历史悲剧。
(作者系萧山盟区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