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作品 > 理论研讨

公民社会应拒绝“官员粉丝”

发布日期:2009-02-06 00:00 浏览次数:

 

    想不到官员也有自己的“粉丝”了。这或许真是社会的进步,官民之间零距离,官知民意,民知官情,也是中国社会由“官本”走向“民本”的标志。但是,这恐怕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与期待,“官员粉丝”的出现,说到底还是草民心态、臣民心态,而非公民心态。

    中国人对权力的崇拜意识太悠久、太深厚了,“崇官”、“宠官”的习惯势力太顽固了,当官者太把自己当“官”了。中国的老百姓更把当官者太当“官”了,希望他们真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体恤庇护“子民”,为民做主。这种企求为官者为民做主的“子民”思维模式贻害无穷,是本末倒置的错位,它颠倒了事实的因果关系。为官者不知权从何来,权为何用;老百姓也不明了谁赋官权,权应何用。它既强化了人们的“奴化”思想,也使大大小小的官员利用权力满足私欲觉得“天经地义”。这不禁使我想到,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看好公务员?自然不乏有志于报效祖国的崇高者,但是,“公务员热”的背后难免有人对特权的预期。甚至可以说,一部分人报考的动机就是腐败的。这是公民社会之痛!

    在权力崇拜的大背景下,“官员粉丝”的盛行很可能助长官员的精英意识、明星感觉。如果官员们真为自己有“粉丝”而飘飘然地自我陶醉,那怎么可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呢?

    政治民主的推进是要让拥有权力者有所敬畏,敬畏人民,慎用权力,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老百姓则要有“公民”意识,监督权力、驯服权力,让拥有权力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为民所用”,而不要争当所谓的“官员粉丝”。

            张永谊 人民论坛 》(2009-02-01(作者为政协杭州市副秘书长、民盟杭州市委会副主委)

 

   

专家点评

 

    辩证看待“粉丝”

    毛寿龙

 

    从当前的情况看,官员拥有“粉丝”,是一件好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政治需要有人气,政治家需要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人严厉批评官员不应像歌手演员一样拥有“粉丝”,也有人称官员“粉丝”是一种作秀行为。这应该辩证来看,首先,影视歌曲作品需要市场,公共政策的推行也需要市场,如果政治家拥有“粉丝”这个“市场”,推行一些公共政策将会更加简便。其次,不能把“作秀”理解为单纯的贬义词,如果这个“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正如一些明星的包装得到了大众的认可,那么这个“秀”就是正确的。我认为官员“粉丝”群会很好地在中国发展下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未来谁掌握了“粉丝”,谁将掌握网络政治。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官员“粉丝”也是在网络时代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一方面,官员通过网络来联系群众、了解民意;一方面,也是公民有序参与的一种形式。总的来说,这种形式将走得更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网友言论

 

    官员中也不乏道德高尚才华横溢值得崇敬的人物。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都是官员中的优秀代表。做官员的“粉丝”,而不是权势的“粉丝”,至少说明官员中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人多了,这何尝不是好事?官员能否遵纪守法,关键在于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王怀忠任阜阳市委书记时,老百姓称其“王坏种”,称其亲信王汉卿为“王汉奸”。王怀忠对此还颇为得意,在一次市委全委会上,说老百姓把自己叫“王坏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王汉奸”则是敌我矛盾。历史上的独夫民贼,难道都是“粉丝”惹的祸吗?

    ——腾讯网网友

 

    现代公民意识的另一个方面是对政治人物(更准确地说,是对政治权力)的警惕和监督。其表现为越是政治人物越是“大人物”,受到的批评、挑剔、讽刺越多。这跟“仇官”、“煽动”之类无关,就是为了“驯服权力”,让掌权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权为民所用”。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有过对政治人物的崇拜,应该从历史悲剧中汲取教训。

    ——新浪网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