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我的人,都会觉得我清高自负,但朋友们却觉得我谦逊随和。不熟悉我的人说我是抑郁质的性格,内向;熟悉的人却说我是多血质的性格,外向。
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我真正的性格是由两个字构成的“凹”和“凸”。“凹”少了块,代表我的自卑,“凸”多出一块,代表我的自负,我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时而很自卑,时而又很自负。这看似阿Q精神,但又迥然不同。
自卑就是自我评价偏低,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负则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了不起。
按照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A.Adler)的理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的自卑感较重,因为小时候的我,是个小眼睛的“黄毛丫头”和有着夜明珠般的大眼睛姐姐相差甚远。只要和姐姐一起出去,遇到熟人,三句话没说完,准要扯到下面的话题上:“姐姐的眼睛真大,妹妹的眼睛这么小,是不是在医院里抱错了呀,还是拣来的呀”?虽说是玩笑,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中萌生了自卑感,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没人喜欢。记得外公曾经常开导我:“你的眼睛细而深,深而长,这是贵人的眼睛,好啊!再说眼大无光、眼小才能聚光啊!”母亲也安慰我:“你是妈妈生的宝贝,他们是和你开玩笑的。看你皮肤又白又嫩,多好看啊!”听了他们的话,我马上破涕为笑,开始“飘飘然”了。我是一个左撇子,除了写字、拿筷子、拿剪刀用右手(这些容易被别人发现的动作,还是妈妈怕别人嘲笑刻意纠正我的)其余的都用左手。记得小时候经常被人嘲笑,因为多数人是用右手,他们视“左撇子”为另类。他们的嘲笑让我很是伤心、自卑。后来我知道拿破仑、克林顿、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牛顿、爱因斯坦、卓别林、玛丽莲·梦露还有比尔·盖茨都是左撇子的时候,我开始沾沾自喜了,呵呵,天才们和我是同类。
我也有我的优点,从小就聪明能干,嘴巴很甜,人见人夸,家里有什么外出跑腿的事,母亲总是让我去,不让别人去,说我嘴甜,会办事。母亲管我叫“家庭外交家”。姑妈因此给我取了一个好听的绰号叫“甜言蜜语”。为此我得意自负,心里美美的。如今我还能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没被淘汰,我想这和母亲给我的锻炼是分不开的。小时候我没有姐姐个高,自然是穿姐姐穿小的衣服。等到我长大了,个头一下子比姐姐高出一截,母亲告诉我:“你再也不用穿姐姐的衣服了,以后姐妹俩各一件。看我多公平,给了姐姐大眼睛,给了你高个子!”母亲的话让我快乐,让我自信。我便在时“凹”时“凸”中长大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感“凹”和“凸”,对我来说比小时候更重要了。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年过不惑,回首往事,发现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自我评价不高,觉得别人也未必重视、在乎自己。同学聚会不愿参加,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成就,羞于见人,当硬被同学拉去时,却发现多数同学混得还不如我,马上又得意起来,自信心大增。
偶尔上街买衣服,我感慨颇多:衣服价格太贵,不敢问津,自卑感顿升。可我发现往往是有钱的没身材,有身材的没钱,有钱又有身材的又老了,样样都有的是微乎其微。看着这些“三缺一”的姐妹们,我庆幸自己还有点身材,虽是半老徐娘,但还不算太难看,虽然钱少点,但是少买两件还是办得到的,于是马上又自信起来。
闲暇时,有感而发写上几句“胡言乱语”,多半是自我欣赏罢了。看到别人一本本的书出版,让我汗颜。偶有几个好友看了我的文章评价赞扬时,心里又觉得很快乐。呵呵,难怪人们常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
忙碌的工作常常让我感到心力交瘁,但为了生存,还得与时俱进。电脑、开车,英语样样得学。看到小年轻们聪明灵活,自己却笨头笨脑,反应迟钝,心里马上“凹”进去一大截。但笨鸟只能先飞啊!考试的时候,居然有的小年轻没有通过,我却通过了。心里立刻又高高“凸”起。
盲目自卑的人只看见自己的不足,自轻自贱。相反,盲目自信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自命不凡。时而“凹”,时而“凸”,才构成一个正方形——健全的人格!
《人间词话》的作者先生“一面拚飞,一面哀哭,一面求索,一面悲吟”不也是“凹”与“凸”的结合吗?当然,他最终没有成为强者,投了昆明湖,这是我觉得遗憾的。人生乃是一次远行,有昼有夜、有晴有雨、有风有霜、有顺有逆,即使是多舛的命运,只要走完它,就是强者,就是成功!
刘欢唱过:“下雪啦,天晴啦!下雪别忘穿棉袄,天晴别忘戴草帽。”是啊,下雪的时候,就该穿上棉袄抵挡严寒;天晴的时候,就该戴上草帽抵挡酷暑。人生也是如此:得意的时候,就要用“凹”来给自己敲敲警钟,告诉自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失落的时候,就要用“凸”来给自己加加油门,告诉自己黑暗过去是黎明。
“凹”与“凸”和我相伴相随,走完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