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
一
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他很喜欢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实际上他的两个儿子名字就是这样起的:士弘,士毅。应该说这句话他的看法就是知识分子要有宏大的胸怀,坚韧的意志。
先生出自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受四书五经等儒家传统文化启蒙。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良好家庭教育不仅使先生打下扎实学业基础,更
到了大学所参加的社会活动,特别是日本铁蹄践踏下,作为一个亡国奴,连猪狗都不如。作为我们那一代的热血青年,都有一个共识,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如果国家富强了,个人的生死荣誉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的思想是同教育、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
生于乱世是为不幸,苟活于外族铁蹄之下尤为痛苦。日本人飞机狂轰滥炸,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先生目睹中华之惨象,求学于南开、浙大,虽贵为天之骄子,然多次身历轰炸之劫,加入救死扶伤之列,策划进步文艺演出,亲率60学子访英,营救掩护进步爱国学生。亡国之痛激发爱国之志,生活之艰辛坚定强国之心。爱国强国为我中华民族永恒之旋律,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倭斗争,近有林则徐虎门销烟,丁汝昌自杀殉国,更有
弟弟啊,我们这个家庭说实在的特别,有我这个哥哥,共产党不见得有好果子给你吃的,这是一句,另外以后我们轰炸,我在天上,你在地上,我那个炸弹怎么丢的啊!
抗日战争胜利能本该举国同庆,全家团圆,然而国共谈判破裂,四年内战,政治上之分歧,虽经张澜等民主人士多方奔波,最终国共谈判分裂。国破家散,情同手足的兄弟之间,先生与大哥发生了一辈子唯一的一次争执。去还是留?跟着国民党去台湾还是跟着共产党留在大陆?也许和许多被迫家破人散的家族不一样,先生于家庭分离却是个人信仰的选择。凭着和蒋氏父子的关系,先生原本可以顺利和父母兄弟一同赴台,然在大前途问题上,先生宁可跟着共产党决然不跟国民党走的信念最终导致了这一次的家庭的离散。弟弟啊,以后轰炸,我在天上你在地上,我那个炸弹怎么丢啊!国破家散已经是人间至痛,兄弟相残更何以堪,大哥的炸弹或许可以炸出政治的分歧,国家的分裂,家庭的离散,却炸不掉一个读书人对信仰的坚定。当然多年之后事实证明:飞机和炸弹更无法炸断血浓与水的亲情。吾道一以贯之,屈平原虽九死其尤未悔,苏武胡地牧羊十九载汉心不移,正是此坚定不移信念,支撑吾国日后自力更生,走自身道路,重新崛起并进入强国行列。
四
经常有人会问我,你当初没有去台湾是不是后悔过。我说,我曾经后悔过,但是现在我不后悔,我坚持我当初的选择。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我们党也会犯错误,但最终她有能力改正自己,终究要把国家治理好。至于前面的我不加评论,是非自有公论,就说这届领导,我举手赞同,特别是江泽民,胡锦涛,这几届特别好。简单的一句话“人民值钱了,领导也把人民当人看了”。
从中央通讯社编译到人民老师,从城市到农村,你无悔。解放后前十年,先生曾是教育战线的风云人物,为教育你呕心沥血,为路线你据理力争。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在那段是非混淆的日子里,你身陷囫囵二十余载,怨带反党之帽,历经生死之劫,面对无知之管教你苦不堪言;而对面无法之领导,你痛心疾首。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不幸,也是整个时代和民族的悲剧。几十年冤狱生活未
当年国共的一切,冤仇都已经在硝烟中,迷茫过一时消尽,两岸同胞,毕竟还是骨肉相连,不会因为政治上的分歧,把骨肉之情给忘了。现在两岸还是血浓于水,这个符合历史事实,历史潮流。
先生是国共较量目击者,也是国共合作的见证人,当年诸多恩怨过往云烟。血浓于水,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也是先生晚年的心头大愿。古稀之年赴台“探亲”,多次邀请促成连战访杭,利用特殊身份和影响为两岸添砖加瓦,修桥铺路。虽有“盈盈一水间,相见不得语”的无奈。更多国共第三次携手的期盼。一曲“中国心”流行于乐坛几十年,一首《乡愁》成为诗歌界永恒的经典。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振兴将永远成为海峡两岸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梦想。杜少陵身受离乱飘零之苦,而能心忧天下,发出个“安得个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肺腑之言。顾炎武历经国破之痛而能胸怀社稷,吟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铮铮强音。张澜在民族存亡之际,坚持正义,高举民主。闻一多在白色恐怖之下,拍案而起,厉声疾呼。中华民族的历史正是这一介介寒儒,以其铮铮铁骨,拳拳之心,保持着最悲壮也最憾人的姿势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或许这也是中华民族虽经历千百劫难却得以长存并屹立于世界强国的原因。
云山气度,松柏精神,一介寒儒,万代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