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 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 3月28、29日,中央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重庆开展“重温历史,同心同行”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参观考察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上清寺“特园”等红岩革命旧址,观看“同心同行”文艺晚会,举行“重温历史、同心同行”座谈会,为创建的“同心园”揭碑并共植“同心林”,举行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开馆仪式。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无党派人士代表陈章良等出席。 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也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永恒主题。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本刊专访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 重温历史:共产党与民盟血肉相连情同手足 毛泽东三访民盟总部“特园” 中共主动让给民盟2个旧政协会议代表名额 民盟力促国共重庆谈判成功 民盟坚定支持和真心拥护中共“五一口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刚好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年。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看,这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蒋树声强调,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经济凋敝,社会战乱不断,中国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广大民众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为结束这一灾难深重的历史,中国人民曾进行过无数次反抗和斗争,从康有为到孙中山等许多仁人志士都进行过苦苦求索,但都未能改变国家命运。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真正的光明和希望。 90年来,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在每一次重大关头,都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建立了彪炳千秋的伟大功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经验”、“中国速度”,这一切备受世界瞩目和关注,从而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新篇章。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拥护共产党主张的党派和人士尽可能团结起来,既尊重他们的政治诉求,又照顾他们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各党派的向心力,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创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彰显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无比优越性,为造福于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蒋树声认为,这正是90年来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同心同行”的根本所在和真实写照。 蒋树声说,1941年,民盟诞生于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从她一诞生,就与中国共产党结成了“血肉相连,情同手足”的关系。7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民盟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同共产党和衷共济,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而坚持斗争。特别在抗战胜利后的旧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和谈时期,作为“第三方面”的主要力量,民盟与共产党一起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促和平,做出了巨大努力,一些仁人志士甚至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 当时的领导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梁漱溟、罗隆基、张申府、马寅初等,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有识有品,享誉中外。当年,民盟总部所在地重庆上清寺“特园”,是民主活动的重要基地,董必武同志誉为“民主之家”。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吴玉章等中共领导人和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都是这里的常客。 1945年8月,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期间,民盟奔走于两党之间,力促和谈成功。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飞赴重庆,民盟领导人张澜亲自到机场迎接,两人促膝长谈,一见如故。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三访民盟总部“特园”,看望张澜、鲜英等民盟领导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历史源头的经典佳话。毛泽东在“特园”还亲笔写下了“光明在望”题词,语带双关,赢得满堂喝彩。共产党与民盟情同手足,真诚互助,曾就国共谈判、民盟和中共配合等问题多次交换情况和意见,互相理解和支持,使民盟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为后来的亲密合作与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两个月后,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明确了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的地位,并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在名额分配时,最后确定的名额是36人:国民党8名,共产党7名,民盟9名,青年党5名,社会贤达9名。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共与民盟的亲密合作。 次年一月,旧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民盟和中共默契配合,互相支持,一起邀请了34位国内有声望的学者名流,组成政协代表顾问团,为民盟和中共代表提供咨询。不论大会和小组会,民盟和中共都做到遇事商量,密切配合。旧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决议的达成,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是中共与民盟和其他民主人士共同斗争的结果。在中共帮助下,民盟作为一个重要政治集团站在当时中国政治舞台的最前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一批优秀盟员如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及红岩烈士等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民盟先烈的鲜血和共产党人的鲜血流在了一起,共同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总结那段光辉历史时,蒋树声指出:以张澜主席为代表的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先驱们,在追求真理、追求民主的艰苦曲折历程中,深刻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中国民主党派只有在与中共的合作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因此,1948年5月,当中共发出“五一口号”,提出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时,立即得到民盟与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坚定支持与真心拥护。 蒋树声强调,通过重温历史,了解中国人民当年在三座大山之下挣扎的残酷现实,了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为民主、自由的理想,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苦奋斗历程,了解民主党派的先辈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同舟共济的光荣传统,都会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改革开放:多党合作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民盟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政党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也是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蒋树声说,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八十年代末,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第一个完整的纲领性文件。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又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把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新高度,为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广阔的制度空间。 蒋树声强调,1979年10月,民盟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把民盟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他指出,新的历史时期,民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协商和讨论;参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智力开发为主要内容的面向社会、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活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蒋树声指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民盟发挥参政党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盟组织在费孝通、钱伟长等前辈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工作、充分发挥民盟的智力优势,先后对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黄河中上游、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等进行实地调查,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许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发展思路与工作建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受到中共和政府的赞同和肯定。 蒋树声讲到,时任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将党派的领导工作与自身社会学研究相结合;将“小城镇,大社会”的区域经济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民盟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的工作思路。民盟在费孝通主席的主持下,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提出的《关于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建议》、《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建议》等众多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建议,把民盟的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潮。 蒋树声强调,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民盟改革开放时期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坚持“志在富民”,即使年事已高退出民盟领导岗位后,依然关心社会发展进步,这源于他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民盟与中共同心同德的深厚情感。 1998年,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的费孝通先生,在计划思考年内要做的事情时,想到了50年前改变命运的西柏坡经历,于是向中央统战部提出要到那里看看的想法。1998年10月,中央统战部在西柏坡组织纪念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口号50周年活动。故地重访的费孝通先生饱含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我认为50年前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聚集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正确的历史选择,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胜利。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铸民盟新辉煌 民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完善收入分配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接受中共的领导是民盟的优良传统与最根本经验 回顾往昔,展望未来,从整个中国发展,到民盟全局工作,都站到了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蒋树声说,民盟十大以来,民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参政党,我们与执政党共襄伟业,同庆盛典,先后迎来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系统总结了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民盟履职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的历史经验。同时,作为参政党,面对国家遭受汶川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复杂形势,我们与执政党肝胆相照、共克时艰,恪尽参政党之责,汇聚全盟之力,参政议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参政议政方面,民盟中央领导多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上,就灾后重建与灾害和应急社会管理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宏观经济调控、“三农”问题、执政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问题坦诚发表意见。2007年以来,民盟中央还23次致函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有的建议已被吸收采纳。 蒋树声说,比如去年,民盟中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信,具体提出“同时在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各领域共同发力,综合施政;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二者并重明确为今后公共政策的基点;深化国企、户籍、就业三大体制改革;大力调整财政、税收、社保三大宏观政策;从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等五个方面入手,扭转劳动者报酬偏低、初次分配利益失衡的格局等5项建议。对这一建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召集14个部委专门研究落实。另外,民盟中央还先后2次以书面形式、4次在高层协商会、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以发言形式,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民盟关注民生,对收入分配问题提出的系列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要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对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蒋树声说,5月15日,我们刚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而简朴地举办了“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回顾民盟70年走过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历史;是一部逐步走向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走向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我们通过此次纪念活动,重温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光荣传统,引导全国20多万盟员了解历史、感恩社会、贡献时代,秉承科学的参政观、合作观、事业观,始终不渝地与中共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蒋树声指出,民盟70年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民盟组织从与中共真诚合作,发展到衷心接受中共的领导,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像前辈那样:心忧天下,勇于担当: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中共的领导。民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同时,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和壮大中国。接受中共的领导,这既是民盟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经验,也是民盟70年来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是立盟之本。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参政议政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努力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是民盟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着力方向,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为民盟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三、坚持“立盟为公、参政为民”的政治理念。高度关注民生,倾听民众呼声,努力承担参政党的社会责任,一定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切实发挥好民盟的优势和特点。 四、坚持“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民盟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共长期亲密合作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和工作作风,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力争为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蒋树声最后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开局,中国共产党90华诞即将到来。民盟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真诚与中共同心同德,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承担起参政党重任,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新贡献,抒写民盟辉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