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作品

台湾印象

发布日期:2011-08-03 09:04 浏览次数: 作者:张永谊 信息来源:机关

我们这代人印象中的“台湾”,是图画书中的“日月潭”,是歌声中的“阿里山”,还有余光中的乡愁、邓丽君的歌声,再到后来,就是电视里纠缠不清地贪腐、喋喋不休地争执、声嘶力竭地指责,以及立法院不时上演的“全武行”。政治风云的因缘际会,导致了血缘同亲的2300万台湾同胞与13亿大陆人,几十年的对抗、疏离、隔绝、误解。我有幸踏上宝岛,一览美景的同时,也与诸多台湾人士接触,努力感受“真实”的台湾。

 

混乱的媒体文化 

 

台湾的朋友讲,她不敢让她的女儿看电视,不敢让她的女儿看报纸,原因很简单,媒体充斥的都是政客的爆料谩骂、明星的趣闻八卦、社会的轶事奇闻,有“营养”的东西看不到。

台湾媒体异常抢眼的焦点是爆料。爆料现象,已经成为台湾社会主要的政治秘闻来源,蓝绿立委们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在媒体前争相“爆料”。我们在台期间,恰逢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提名,有人认为“提名”不公平,于是就“爆料”,提名“立委”某某人曾经在家“开赌场”,某某人曾经“睡过”别人的老婆等等。于是,媒体上接连不断的“口水战”便是热火朝天。

因台湾“爆料”的新闻太多太多,处置的方式也已经“模式化”。一般是爆料人先“爆”出一部份材料,静待官方或当事人的反应,等到对方辩解否认,他会再透露更多的“资讯”,以说明当事人抵赖说谎,然后诉诸公堂,进入侦调。而检调单位对类似“案件”也习以为常,能拖则拖,能推则推,等到有了结果,人们也早已淡忘爆的是什么“料”,因为,新的“爆料”早已又淹没了旧的“爆料”。

台湾的爆料文化是有传统的,陈水扁曾经是最出锋头的爆料立委。他不做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也没有忘了“爆料”。早年的台湾坊间,曾一直有传言称圆山饭店有两条秘密通道,可以用于总统紧急时逃生。陈水扁卸任后,很快“爆料”这个普通民众无缘接近的秘密“通道”,消息传出,导致很多游客都想一睹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逃生通道”。

台湾媒体的开放,有其可喜之处,譬如政论节目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修理”了一大批不守“规矩”的官员政客;同时,因为“言论自由”,有些政论节目成了政客与名嘴们百无禁忌的“新天堂乐园”,互相谩骂,捕风捉影,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无聊透顶的“口水战”,使得严肃的“政治”越来越趋向表演与综艺,“政论”成为日常生活琐碎的装饰,肤浅的愉悦,打情骂俏的逗乐,难以引发人们的政治关切与行动,进而造成人们对政治的厌恶、轻蔑与反感。

这或许就是台湾人害怕小孩子看电视的缘由所在吧!

 

 

 

政治也是“演戏” 

明年是台湾的选举,蓝绿对垒,互相攻讦,争取选票的“战斗”已经拉开序幕,电视、报纸、标语已经充满“火药味”,相互爆料、无中生有、放大缺点、夸大其词的新闻充斥各种媒体。我问一位议员,“蓝绿”在台湾真的是这样“势不两立”吗?他笑了。

他说,我讲给你一件事情吧!

他说,他曾经参加一个“蓝绿”辩论会,媒体记者还没有到来之前,大家互相玩笑,家长里短,胖了瘦了。媒体记者一到,绿营的主辩人大声嚷嚷:“开演!开演!”于是,双方正襟危坐,你一言,我一语,装腔作势,声嘶力竭,指手画脚,不遗余力地批驳对方。节目录制完成,大家又都是“朋友”,你要他请客,他要你请客,蓝绿不分,到饭店美美的搓一顿,然后,散伙。

其实,“政治”也就是“议员”们混口饭吃的工具。当个议员也不容易,如何想尽一切办法的讨好选民,极尽表现力的表演给选民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毕竟要大家投票给他,政治“表演“也是议员们混饭吃的资本。

客观上,台湾民众钟情“政治”的热度在下降,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意做得好不好,钞票赚的多不多。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民主”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对普通大众来讲,“民主”就是要更自由、更有尊严地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

真正的民主,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阶层的社会责任,不是作秀,不需表演,它需要规范的机制保障,更需要法治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社会心态、自觉的遵守意识。在台期间,一位资深的政治人士感叹地说,在一个民众连红绿灯规则都不自觉遵守的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即使有了“制度”,人们的民主权力也只能被消解、被利用,法治的阳光照彻不了民主的全程”,“民主”就会异化为贪腐、抹黑、骂人、恶斗。

我相信,这是台湾人的真切感受。


与时俱进的“佛教”

佛教,在大陆人的心目中,既神圣,又神秘。说其神圣,因为佛教是一种学问,一种信仰,一种唯心论的科学;说其神秘,因为我们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不信鬼神,瞧不起那些烧香敬神的善男信女,尤其是对吃斋念佛的和尚,往往会生发“恻隐”之心。

在台湾,佛教文化的发展,颠覆了我们心目中的“佛教”。

我们参访了位于台湾埔里的中台禅寺,拜访了惟觉老和尚。中台禅寺属于佛教禅宗道场,由开山方丈惟觉老和尚率众僧侣历时3年规划、7年建设,于200191日落成,它可容纳2000名僧尼和1000名居士在此居住修行。中台禅寺的建筑结构彻底改变了传统寺庙院落式的平面布局,而是以一幢大厦和若干裙楼组成主体性佛寺,一层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五层是大庄严殿,九层为大光明殿,十六层是万佛殿,再往上则是藏经阁和金顶,两侧则供奉“四大菩萨”。禅寺内采用了中央空调和智能化的光电控制系统,为僧侣和信众们创造了舒适、幽静的礼佛修身的环境。

惟觉大和尚针对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行佛教“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力图使佛教理念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最特殊的是,中台禅寺除了佛学院之外,还创办了中小学,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三学一贯”制教育,课程除设置“教育部”常规科目以外,还特别开设了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禅修、人文、园艺、才艺等课程。学校的图书馆、天文馆、体育馆、游泳池、艺术大厅、音乐中心、外语教学中心以及教职员与学生的宿舍大楼等,一应俱全。这或许就是“佛教”教化的具体化。

我们还参访了高雄的佛光寺,它更是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念指导下的“佛教”事业。我们参访的时候,恰逢大量的中小学生“驻扎”在这里搞夏令营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吃素、礼佛、静坐、诵读。我们还参观了佛光寺美术馆,画廊展示的是高雄某医院部分医生的油画展,体现佛教与医道的结合,展示人道、仁义、行善、乐益的主题。

毫无疑问,当代台湾佛教已经成为世界佛教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无论其现代化的转型,还是其多元化的发展,都走到了华人地区佛教的前列。今天的台湾社会,政治转型期的对垒,信仰理念的撕裂,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很多疏离感,迫使熙来攘往的人们寻求心灵安放的“场所”,佛教神祗也就走下神坛,重新包装,敞开胸怀,拥抱四方信徒,极尽可能的发挥“人间佛教”的作用。

但是,佛教世俗化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过度商业化,累积到一定极限必然消磨信徒们超脱世俗的信仰。再比如,把“礼佛”视为改良社会风气及辅导青少年的教育工具,难免单调而乏力。

 

飞奔的摩托车

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你可以深刻地感受摩托车文化。摩托车在台湾被称为机车,其普及程度,一如大陆的自行车。台北大街上,在上下班高峰时刻,十字路口红灯亮起,那黑压压一片的摩托车阵营煞是壮观;当红灯转绿的一刹那,马达轰鸣,头盔涌动,浩浩荡荡的摩托车方阵绝尘而去,成为台北街头的一道特殊景观。

我问台湾朋友,台湾人为什么喜欢摩托车。他说了几个理由:一是台湾岛内多山地,坡高路陡,很多人家住山区,道路狭窄,自行车、汽车并非最理想的交通工具,而摩托车具备自行车和汽车的优点,行走较为自如;二是岛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存在交通拥堵的情况,汽车停车更是一位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摩托车体积小,停靠方便,大受上班族的青睐;三是摩托车经济实惠,购买成本低,运营成本省,停车不花钱等等。

   在台湾,我也在观察摩托车的管理,发现停车场都划有摩托车停车位,所有的车子都有序停车;马路上,摩托车专用车道赫然写着机车优先四个大字,内道上则又明确提示禁行机车,摩托车驾驶者也自觉靠右行驶,不上人行道,不堵汽车道;另外,摩托车与汽车一样,都需上牌行驶,以便管理。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不仅有禁摩的规定,而且对电动自行车的去留也存在争议,取缔电动自行车的呼声此起彼伏。其实,“禁摩”也好,取缔电动自行车也好,都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交通安全的出路。试想,如果一座城市里什么东西最难管,我们就研究发文,彻底予以禁止,傻瓜都可以来当市长!拥有电动自行车的人,大都是工薪阶层、外来务工者,居住又大都在城市“边缘”,电动车为他们上班带来快捷的同时,也减轻了他们路途的劳累。我们为何不可以采取“疏”的办法,尝试划分“电动车专用道”,为这些“弱势群体”开辟“生存之道”呢?

 

其实,“台湾”不只是阿里山、日月潭的旖旎风光,不只是邓丽君的美妙歌声,不只是简单的蓝绿“对垒”,不只是“立法院”里的混战,它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世界,愿我们有更多的两岸同胞,互动交流,共同感受美丽宝岛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