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爱管“闲事”的周恩钧

发布日期:2012-09-20 15:15 浏览次数: 作者:王旭东 信息来源:建兰中学支部
      周恩钧,杭十中退休历史教师,全市广大退休盟员中的普通一员,他身患风湿性心脏病、胃出血等多种疾病,安度晚年也是情理中的事,但他却退而不休,老骥伏枥,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他不但以更大的热忱活跃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而且在短短数年间,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杭州市人民政府连续两次授予他年度“人民建议优秀奖”,荣获“杭州市好市民”、盟省委“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盟员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积极参政议政。自退休以来,周老师不间断地向盟市委报送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他的建议经盟市委转送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后,大多被采纳。“亟需及时、全面、详实地收集杭州抗非典资料”、“ 杭州老城区的‘墙界文化’亟需保护”、“ 杭州的古街巷文化应予发掘——浅谈社区文化的新举措”、“立法保护杭州的古井”等几十条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原市委书记王国平等领导的批示。
      周老师是一个有着强力责任感的好市民:他关注民生,善于思考,从细微处发现民生所需。他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发展杭州公交系统的几点建议”和“人力载客三轮车出现在庆春路边小巷和电动三轮车频现”等建议,就切中杭城交通的要害、关乎百姓生活;在辛亥革命百周年际,他写下了“建议各大报刊发表《辛亥革命大事记》和〈辛亥革命英烈留芳千古〉”等建议;他看到某报的不良广告,有教唆赌博嫌疑,就几次致电反映情况进行责问,甚至上门督促,直至报纸改正并道歉。
      热心挖掘古文化。周恩钧是历史教师,他对杭城文化保护的热情在退休后更加醇厚而浓烈。近年来,他不怕别人笑他痴、说他傻,热心挖掘杭州一些湮没了的或即将湮没的古文化。比如,他走在中山公园的石阶上,看到一些刻有鱼鳞、龙纹、龙爪的石块散落两旁,马上意识到这些石块该是皇室建筑的一点遗迹,具有保护价值,散落很可惜,马上致电媒体呼吁保护;他曾经6次发现孤山文物,包括‘乾隆御笔之宝’ 的石刻印章、清行宫汉白玉构件、太子少保曹雪琴的梅花图石刻碑额、清行宫龙头龙尾石雕等,这些可能湮没的“历史”,经常被他这个有心人“捡到”。他还为此撰写了“建议市园文局通过媒体发布破解孤山乾隆御碑字迷征集令”建议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关心杭州的历史文化;为了寻找李渔之墓,他曾拖上老伴沈学珍,不顾心脏发病、迷路坠崖、遭遇野兽等生命危险,三上九曜山、莲花峰,后来,李渔墓没有找到,但却在莲花峰凑巧发现了“净寺禅堂”的墙界。
      爱“打抱不平”。2000年11月,周恩钧班上一学生的母亲在杭州某医院作心脏射频消融术,当导管插入血管时,仪器发生故障。经抢救,这位家长死里逃生。周恩钧听说后义愤填膺,主动替她打抱不平,为此事奔走于卫生局、医院、消费者协会之间,辛苦了3个月,最终替这位家长讨回了公道。连“对手”也慨叹:这样的人,少见!
        2005年12月4日,《今日早报》刊登《杭州退休老师打抱不平》,主角是谁?又是周恩钧!原来该报在10月23日刊登了《永康两民工讨薪被打昏迷》一文后,引起周恩钧的关注,为替两位受伤民工讨个公道,他当即写信给永康市政府。他在信中表示,这个事情不仅该由劳动部门介入,公安部门首先应介入,一定要将行凶者绳之以法。信发出后,他很快收到永康市公安局的回信。原来,永康市长李秋华把信转到市公安局,永康市公安局陆续回了他三封信,直到该事件得到基本解决。“说实在的,我也担心那些人来报复,但最终是正义感战胜了自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呼唤更多的人来关注民工。”
      喜欢写诗。周恩钧老师听到吴斌烈士事迹后他马上写了一首诗《一分十六秒》以表达他的敬佩之心,接着又写了《从那一刻开始》给吴斌女儿悦悦。他曾建议杭州举办“发现最美杭州风景新诗大赛”、“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大赛”等。最近,他积极参与筹备盟市委的“无声诗社”工作,并出版了自己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