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到南充,从南充到成都,五天三地,我们一行二十人在民盟市委会宣传部潘崇辉副部长的带领下,马不停蹄地追随民盟前辈们的足迹,溯盟源史。那一幅幅珍贵的图片,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庞,那一则则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一段段为国为民的挚情,震撼胸寰,濡染人心。
民盟之源——特园
犹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民盟杭州市委会组织的座谈会时,民盟市委会为我们新盟员播放了记录片《民主之澜》。从那时起,民盟的发源地“特园”两个字便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真没想到,仅仅一年后,我就站在了它的面前。
位于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旁的特园,林木葱笼,幽静典雅,本是民盟元老鲜英的私人公馆,后来成为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也是中共及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地。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曾三顾此地,与民盟主席张澜共商国是。特园由此彰显出它在中华民族历史转折时期的独特地位。
如今的特园是由两栋相连的三层式青砖小楼建筑组成,其中的“达观楼”面向外界开放,里面陈列着鲜英先生生前用过的家具,墙上挂着关于鲜家的历史照片,无一不透着当年主人生活过的种种气息。而鲜家的历史和文物在与它融为一体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内亦有详细的记载和展出,这其中就有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题写的“民主之家”匾额、鲜氏后代捐赠的八十多件珍贵原物以及与民盟发展相关的大量图片资料。
整个上午,我们在馆内解说员认真细致的讲解中,长久地沉浸在历史风云变迁间,体悟特园之于民盟的价值和意义。
民盟之魂——张澜
车子在绵绵细雨中稳稳地停在南充市西充县莲池乡。一下车我们就能见到傍依青山的张澜故居,屋前卧伏一池莲水,倒映云天。只是时进冬日,水中的荷叶早已枯败,而这,恰恰更为张澜故居平添了几分古朴灵秀的气蕴。
池旁一石,上书“莲节一生”四个大字,我觉得这四字题得极好,以谐音双关的形式真实地反映出长衫长须的张澜先生真实的人格。他一生清廉,洁身自好,宛如夏日绽放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他在开国大典上坚持着旧布长衫,一为孝,二为俭。表里如一、方正做人的他,正是我们盟员们为之敬仰尊重的老前辈。
故居左后侧有石阶通往一方青幽的竹林,少年张澜常在竹林边的一块大石上读书,为后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的张澜有着长远的眼光,他本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创办学校,致力教育,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青年才俊。
从领导保路到参与倒袁,从开设新学到创立民盟,在我的眼中,他就是一位冲锋无畏的勇者,一位思想前瞻的智者,一位献身民主的楷模。
他,川北圣人张澜,正是中国民主民盟不朽的灵魂人物。
民盟之碑——十二桥烈士墓
巧的是,去年我在参加民盟市委会组织的“学盟章,读盟史”征文中写过民盟英烈于渊,他就是当年被杀害于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的三十六位志士之一。这次抵达成都文化公园内的十二桥烈士墓碑前时,我的内心确实有些澎湃。
时间老人的如椽大笔停留在1949年,那是血雨腥风的一年。除了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外,被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及爱国学生都未能幸免。这其中,有不少是民盟盟员,如牺牲于十一月大屠杀中的陈然、周从化、邓惠中等25位盟员,牺牲于十二桥的有于渊、杨伯恺、毛英才等13位盟员。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止一次说起: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民盟盟员们血染的风采!对此,我深以为然。
望着眼前一座座铭刻着烈士姓名及其生卒年月的方形墓碑,想着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身为民盟盟员的我,思慨万千,却又不能一一道之。我愿在未来的行动中有所体现,利用自己的专长真正为宣传民盟尽一份自己能尽的责任,为民盟的丰碑上再添几抹风采。
五天的考察学习转瞬即逝,时间虽短,但给予我的人生意义却是深远的。各地的中国民主同盟史实陈列馆中都有翔实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让我和其他盟员不禁开阔了政治视野,还分明感受到民盟先辈们那拳拳赤子之情。
金黄的银杏树叶在雪风中翻飞,时间过去;而我深信,发展的中国民主民盟在岁月里铸炼,青史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