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8-03 10:53
浏览次数:次
作者:胡晓华
信息来源:建德市委会
——民盟华夏书画苑建德分苑温岭采风侧记
人间四月,芳菲正盛,曙色更娇艳。
从东海石塘里箬村到坞根坑蟠白璧村,
在日光勾芡中,
在光影交错中 ,
感受每一次新的惊喜。
万里乍近,一线初明。
流霞染殷,天濡七彩。
此刻
温岭的山海正被曙色沐照,被阳光捂暖!
——题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了提高书画苑盟员们的创作水平,增加创作经历,暮春时节,民盟华夏书画苑建德分苑精心组织了一场艺术采风之旅,十余名书法、绘画和摄影在民盟建德市委会副主委胡晓华的带领下,到温岭进行为期2天的采风活动。温岭的山山水水,暨放松了心情,也陶冶了情操,同时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采风团盟员们极大的创作灵感。“踏遍渔村览曙光,收拾云烟如画图”。盟员们将万千豪情,化作了纸上丹青,创作了大量具有温岭山海文化、石屋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让建德民盟的盟员们大饱眼福。
千年曙光
尽管什么地方都可以看日出,但在温岭石塘自然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因永远的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的照射而誉满中国的石塘,其永志纪念的千年曙光碑就巍然矗立于曙光园中心,两支相对的碑柱高高耸立,象征着新世纪的大门已打开。艺术家们不顾长途旅途的艰辛,一下车即刻奔向闻名遐迩的千年曙光碑,开始寻找创作的灵感,也感受了莫名的激动。
遇见石塘
素有“画中镇”之称的千年阳光城——石塘,碧海环抱,风光秀丽,山,海,石相映成趣,其景观以融合天工之巧和人工之妙的特色,闻名遐迩,又被誉为“东方巴黎圣母院”。
上世纪80年代,央视曾在此拍摄了专题片《渔村小叙》,播放后,全国许多画家,摄影家纷纷前来采风创作,石塘石屋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题材。著名画家吴冠中曾多次到石塘写生,创作了《石塘》,《渔港》等作品。
石塘镇方圆四,五公里的山坳里,全是那种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有的齐整重叠,有的突兀而立,三五成群,高低有序,极富节奏感,构成一个迎风搏浪的石雕群体,充满阳刚之气。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层或四层的石堡楼,用长方形石料极工整的拼叠而成,造型犹如一座座欧州中世纪的城堡群。
石屋是海边渔民世世代代居住的房子。石塘镇西北以石塘山为屏,三面环海,具有秀美的海滨风光。镇中房屋,道路随地势而建,均以大块石头为料,石屋,石街,石巷,石级,独具风采。
里箬村:春暖花开朝大海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当想起海子的这首诗,脑子里浮现的,就是一个叫里箬的村子。
第二个目的地里箬村是石塘海岛文化的精华所在,保留着最完整的石屋群,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奏鼓”、“小人节”都是这个村的杰作。山道崎岖曲折,好在车程不长,十来分钟的颠簸后,到达村口渔港,热情的船长和邀请我们登上正在维修的渔船,极目远眺,一边是海港,一边里箬村画卷般铺陈眼前。群山像一片片粽箬包裹着小渔村,石屋鳞次栉比,渔港安详嫣然。
“风景依然满眼新,别成世界别成春。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三百多年来,里箬村的石屋至今还相当密集地保存着,石阶从村口铺到村尾,沿途巷弄纵横交错,相互联通。在里箬村陈和隆旧宅,盟员们观石屋,游陈氏小园,看渔家陈列展,了解陈和隆旧事,窗外风景,院内写生的盟员,有人道是如希腊风光。
“依山筑屋,架海为庐”,故居摇身一变为展览馆,无疑是石建筑的杰作,加之石塘民间艺术扎堆其中,采风团的成员们有点流连忘返。但我缺少艺术细胞,领会不了其中的艺术内涵,坦白说,我此行最大目的是贪恋上里箬的十大传统名菜,油亮鲜香的炒绿豆面、柔滑细嫩的鳗鱼羹……
美丽乡村:坞根镇坑潘、白璧村
第二天,我们驱车赶往坞根,这里三面环山、群山环绕,谓之“山之根”;这里一面濒海,河港众多,谓之“水之坞”。这座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的诞生地著称的海滨小镇,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亘古朴实的人文气息。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飞扬的尘土,走进坑潘村的特色文化大礼堂,流连于和那棵800多岁的古樟,清透的空气会让你忍不住大口呼吸,满眼的美景会让你恨不得多生出一只手来按快门。清澈的溪水潺潺流动,白鹅不时拍打着翅膀相互追逐。“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想必描绘的就是这个场面。新鲜的空气,漂亮的景色,清澈的河流,错落有致的村居……
行走在白璧村曲回宛转的村道上,巷角街尾掩映着桃红柳绿,并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几只小狗还好奇地一路尾随着我们,“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村落到处都是石屋,“古荫蔽庐舒瑞霭,碧溪绕舍奏清音”,在斑驳的旧时门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的那副对联,岁月模糊了字迹、湮没了风华,却留下了遗迹、沉淀下历史,任凭后人追溯和遥想当年……
风骚掠影 文化民盟
通过这次采风活动,加深了华夏书画苑盟员对各地风土人情深入了解,体验到了火热的生活,丰富了生活的积累,激发了盟员们的灵感,为精品创作打下了十分有力的基础。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将 “文化民盟”的元素适时走进自己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