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建立义务教育教材数字化全流程闭环管理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31 10:36 浏览次数: 作者:柳沛 信息来源:科技一支

摘要:我国目前的教材管理体制问题暴露出法律规定的落实有待提高、教材选用市场缺乏竞争、教材使用者对教材意见反馈途径缺乏等。本文认为可以借助先进科技力量,建立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数字化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畅通反馈渠道,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的投诉机制;充分运用涉未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以检察机关为主导的,对涉未教材的全面监督机制。


民盟杭州市委会社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行政业务部主任柳沛反映: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冲上热搜,引发大众热议,有媒体甚至将其称为“毒教材”。争议之下,有网友扒出教材的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及其负责人背后的学校,更有直接挖掘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背后的商业版图。虽然人教社已经出面发表致歉声明,但在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下,仅仅一纸道歉难以抚平大众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负责对教材审核的相关部门也未幸免于质疑。插画事件从侧面暴露了我国教材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公众期待。

第一,法律规定的落实有待提高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九条、《出版管理条例》第三十条,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中学小学教科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其出版、发行单位应当具有适应教科书出版、发行业务需要的资金、组织机构和人员等条件,并取得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教科书出版、发行资质。按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2019)第十条,国家统编教材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编写单位负责组建编写团队,审核编写人员条件并进行社会公示。第十五条,教材完成编写修订后,需按规定提交相应机构进行审核。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核国家课程教材和其他按规定纳入审核范围的教材,其中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还须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第二十三条,教材经审定后方可出版、发行。教材出版、发行单位必须取得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的教材出版、发行资质。教材出版单位要严格按照审定通过的出版稿印刷,并向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理论上来讲,中小学教材从编写到审核,从审定到出版发行都有相应的一套管理制度。但依旧出现插画事件,相关法律未得到充分落实。

第二,教材选用市场缺乏竞争

按照《中小学材料管理办法》第六条,在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下,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第八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材管理,指导监督市、县和学校课程教材工作。组织好国家课程教材的选用、使用工作,确保全面有效实施。但事实上,人教社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是教育部所属的一家大型专业出版社,也是我国最大的中小学教材研究、编写和出版机构。自建社以来,人教社先后研究、编写、出版了十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由人教社编写并拥有著作权和专有出版权的教材,是全国教材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主流教材。目前,人教版教材在全国占据着70%左右的市场,官网显示,人教社的产品覆盖教材、教辅、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产品等六大板块。其中教材和教辅两类基本覆盖了一个学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每一阶段需要,从必修教材到选修课本,从同步练习到课外素养阅读。据人教社官网披露,目前其教师网络培训和服务平台用户目前已覆盖全国,拥有注册用户230余万人。在选用教材时,并没有很多可选择的余地,市面上的其他出版社各方面都逊色很多,省级教育部门通常情况下会选择人教版教材,可能使得人教社对教材编写、出版质量逐渐放松管理。

第三,教材使用者对教材意见反馈途径缺乏

按照《中小学材料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教材选用、使用监测机制,对教材选用使用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并通报结果。教材编写、出版单位须建立教材使用跟踪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教材使用意见,形成教材使用跟踪报告,在教材进行修订审核时作为必备的送审材料。但事实上并未落实到位。通过检索相关案例发现,之前曾有家长就教材使用问题提起相关民事或行政诉讼,如(2018)京行终6431号戴恩清与教育部不履行职责的行政诉讼,系戴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有问题,其向教育部教材局反映后,教育部并未引起重视反而隐瞒该错误,后戴某以履职诉讼的形式要求纠正该错误。再如(2017)京0108民初54724号彭帮怀诉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系彭某发现购买的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符合,未按课标编写教材,以图书不符合质量要求为由提起的诉讼。且不论最后诉讼结果如何,这已足以反映出教材使用方对教材的意见反馈途径的缺乏。

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强烈,对各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借助先进科技力量,建立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数字化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狠抓落实,建立义务教育教材数字化全流程闭环管理平台。义务教育是未成年人的基础性教育,教材是教育的有形载体,是教学的基础性工具,义务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三观形成。教材出版前,审核审定是关键。建立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全流程统一管理平台。从教材编写专家,到教育部教材委员会专家成员,再到具备国家出版教材资质的机构,省级教育部门的选用及学校使用等每一步都可追溯,每一步审核都留痕,这样就可以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建立权责清晰的闭环管理系统。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所有的流程管理可以通过技术压缩成每本教材背后的二维码中。所有的教材使用者都可以随时查看监督。若有意见建议,也可以随时反馈。教材管理的公开透明有利于落实到人,充分运用大数据管理系统,实施全流程追溯和全闭环监督管理,实现数据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让教材自己会说话。这样的机制也最大程序地减少了权力腐败的发生可能性。

二、在教材使用环节,畅通反馈渠道,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的投诉机制。 随着社会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在教材使用环节,老师、家长或者是孩子们,类似于教材这一产品的“消费者”,有可能对教材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看法。意见宜疏不宜堵。应当畅通对教材内容的反馈渠道,让教材的“消费者们”对不合理或不适宜的内容有权向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向当地的教育部门投诉反馈,如果意见确实有道理,可以由教育部门继续向上反馈,在下一年度教材出版印刷时予以纠正。如果意见属于个性问题,可以在教育部门反馈得到相关专家意见后进行答复。这样有利于将教材逐渐优化。或者也可以参考类似食品药品领域,在每本书的后面写明相应投诉热线,让消费者们进行直接监督督促教材更好。教育部可以通过平台,运用大数据,建立监督管理。

三、充分运用涉未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以检察机关为主导的,对涉未教材的全面监督机制。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6条赋予检察机关就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事项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九年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要接受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材是义务教育的载体。如果在教材环节有涉及对未成年人权利侵害的地方,检察院应当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有职能部门的,督促职能部门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义务。没有职能部门的,检察机关协调明确监管部门。如果涉及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空白的地带,检察院有权提起公益诉讼。如果涉及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起民事诉讼,检察院可以通过参与支持诉讼等形式加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