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杭州市科技第一支部盟员、杭州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孙燕反映: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央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双减”督导,“双减”督导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为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发展,调研后发现农村与县城之间、县(市)与主城区之间的不均衡、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造成乡村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有两种不同的实施路径,一条路径是办好每所乡村学校,让乡村有琅琅书声;另一条路径则是让孩子进城上学,乡村学校逐渐走向消亡。相较而言,后一条路径,更容易推进,既可加快城镇化进程,又可以更快捷地满足乡村学生家长让孩子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在这样的乡村教育发展战略中落实“双减”政策,地方政府就不太可能考虑乡村学生和乡村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可名正言顺地将教育资源向城镇学校倾斜,加剧乡村学生和教师向城镇学校流失。据了解,有些乡村学校一个年级可能是只剩下一两个学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城市学校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教师参加课后服务有加班费,而很多乡村学校本来就是24小时寄宿制,没有额外的课后加班费,这会进一步拉大城市学校教师和乡村学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前我国已明确要求在待遇保障方面要向乡村教师倾斜,在有的地区,乡村教师的收入甚至已经超过城镇教师的收入。现在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后,乡村教师的收入与城市教师的收入有可能再次拉开。
三是专业性教师的匮乏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双减”政策下,对学校的培养要求再次提高,尤其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就要求学校配置相关专业的老师来进行专门的教学,但现在的乡村学校专职老师并不多,教师资源相当匮乏,就造成学生的五育培养不那么全面,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乡村学校教育责任和一线教师压力剧增。“双减”政策主要是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以往基础上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严格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做到教育无利益化、无商业化,这就重申了学校教育的职责,对乡村教师的各项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教师教学压力不断提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之前作业注重数量到现在作业注重质量,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心在教学任务上。
要改善“双减”政策下乡村学校的处境,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发展,需要从整体框架上优化教育布局,将财政、设备、师资、工资福利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推进城乡资源的均衡化。现建议如下:
一是财政投入向乡村学校倾斜。进一步加大乡村教育财政投入,增加教师公寓、报告厅、运动场所等必要设施设备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并要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避免“装得起空调而用不起空调”这类事件的发生,减少乡村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逐步流失。
二是师资力量向乡村学校倾斜。应该扩大乡村教师的招聘工作,可以部分吸收原先培训机构中的优秀师资,来改善乡村学校师资力量极度匮乏的现象,不断将德智体美劳等专业老师聘任到岗位中来,夯实乡村教师力量。
三是工资福利向乡村学校倾斜。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特别是寄宿制乡村学校的教师,平时根本没有办法兼顾到自己的家庭,这就需要我们将各项福利政策多向乡村学校倾斜,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是增加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城镇学校优秀教师下乡教学指导定期化、常态化;同时设立乡村学校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学校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议将优质师资跨区(校)流动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突破口,拿出专项资金保障跨区(校)流动老师的往返通勤、业务培训、职称评定等产生的费用。只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优质师资真正流动起来,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