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更好发挥政策激励和惠企效应 助推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2-21 09:3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调研室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标前沿,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精准宣贯,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了支持企业发展,各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企业享受到许多政策红利,但是一些惠企政策在落实上还存在难点堵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有待研究和解决。为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民盟市委会课题组经深入调研,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惠企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企业参与机制亟待建立

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惠企政策,但在实际落地中发现,有些惠企政策所“供”并不是市场主体所“需”,惠企政策存在“大水漫盖”,而缺乏“精准滴管”。例如,“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降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等缓缴类政策,中小微企业对该类政策响应程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需求不强和帮扶力度不足。甚至有企业反映,缓缴不是不缴,累积到年底一起缴纳对于企业来说压力更大。诸如此类的惠企政策,反映出政策制定部门一头“热”,而市场主体反映“冷”。政策制定部门在出台惠企政策时,市场主体参与度不够,企业的真实需求未能传达到供给端,企业参与惠企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民主机制亟待建立。

(二)惠企政策知晓率有待提升,惠企红利未能充分覆盖

政府出台的各类惠企政策,企业未必都能知晓、掌握,享受则更难。据了解,近两年,相关部门委托第三方对杭州市446家中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开展杭州市民营企业政策知晓情况的统计调查,涉及9个部门的10个政策。调查显示政策综合知晓率仅为47.23%,超过半数的企业都不清楚或不知道政策内容。政策知晓率低、难以通达是“惠企政策难惠企”的客观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政策知晓率低的原因存在多方面,有时候是由于政策对接部门过多。此外,一些惠企政策出台后,没有及时做好梳理、宣传、解读,供给端的主动匹配、对接、告知也相对缺乏,导致企业不知道有哪些惠企政策、在哪里申报、怎么申报,从而无法享受相关政策。

(三)政策发布平台相对分散,缺乏统一集成机制

目前我市有多个涉企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主管单位不同,服务对象和内容各有侧重,发布时间、提供信息参差不齐,企业难以准确分辨、使用。如发改、经信、商务、科技、建设、环保等部门都有自己的网站及公众号,信息发布多且杂,新的政策沉浸在海量信息里难以寻觅。运行近三年的“亲清在线”平台虽然实现了一批惠企政策的整合发布,但总体而言,发布兑现的惠企政策还不够全面。一些个性化、申报型的惠企政策仍散落在各职能部门,政策的统一集成机制尚未成型,影响了惠企政策的落地执行。

(四)政策被动性兑现为主,主动性兑现有待加强

惠企政策发布后,要实现政策红利的兑现,一般需要市场主体提出相应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由职能部门审核后进行兑现,政策兑现存在被动性。随着政务服务理念的转变,部分职能部门也在尝试推行让“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如市经信局推出的“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平台”,能够将中央、省、市、区的各类政策精准推送给符合条件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让更多企业简单、便捷、精准地了解到惠企政策。但这一模式仍在局部零星探索,未能形成大气候。

二、发挥政策激励和惠企效应,提升我市营商环境的建议

(一)提升惠企政策精准度,建立企业参与机制

建议对国家、省、市、区出台的惠企政策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汇总,形成不同门类的“政策包”,再按推送对象进行拆分或挑拣,形成“政策清单”。同时根据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和“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画像”,进行精准推送。在惠企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完善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工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的全过程,邀请企业参与,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关注企业痛点堵点,让惠企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使企业具有更多获得感。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能落地兑现的政策及时进行梳理调整,确保出台政策不仅看得见,且能摸得着、拿得到。

(二)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尽最大可能让民营企业知晓、理解,切实把已经出台的扶持政策宣传落实好。进一步完善“亲清在线”平台,统一将扶持政策在平台发布,详细告知政策的具体内容、扶持对象、申请方法等,建立相应数据库,实现扶持政策的全覆盖,切实保障企业知情权。对政策新增、调整等事项动态更新告知,确保政策的时效性、连续性,减少政策变动带来的隐形成本。定期向企业公开发布政策、市场、投资信息,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宣讲和解读相关政策,让扶持政策发挥最优和最大作用。

(三)惠企政策化零为整,统一集成归口管理

建议在市、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政策兑现服务专窗”,通过归口管理,变“多门申报、分散管理”为“一门通办、全面统筹”。政策兑现窗口为企业提供政策兑现咨询、导办、收件、受理、初审等服务。深化部门内部管理改革,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惠企政策兑现事项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统筹跟踪,实行“一口进出、分类审定、封闭运行”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结合“最多跑一次”和“最多跑一地”改革,让惠企政策兑现更便捷、获得更方便,切实增强企业对惠企政策的获得感。

(四)构建三员联动机制,实现政策兑现全覆盖

构建政策解读员、驻企服务员、网格专管员“三员互动”模式,厘清各自权责,发挥各自职能,实现互补互助。政策解读员做好政策解析,政策解读,让企业“懂”政策;驻企服务员开展惠企政策帮享,开展上门解决困难,做好企业问题办理情况跟踪反馈,定期发送《惠企政策汇编》;网格专管员经常开展上门走访活动,做好线下面对面服务,适时召开宣贯培训会议,持续做好“政策推介官”角色。由此打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关,让政策真正触达企业、落到实处,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五)强化数字赋能助力,实现政策主动兑现

建议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分类,分别建立企业库和政策库。对企业库进行详尽分析,贴上各种细化“标签”,通过标签特性实现快速识别和匹配。对政策库的惠企政策进行拆解,形成“政策包”和“关键词”,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自动识别每条政策“关键词”和企业标签,向已经符合条件的企业推送各项政策,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则不会被打扰。企业在收到政策推送后,进一步进行识别分析,实现快速知悉、快速申报,充分享受惠企政策带来的红利效应。

(此文被用作市政协民盟界别组委员工作室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全会上的大会口头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