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严从根委员:“双减”后促进教培从业者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3-02-22 17:14 浏览次数: 作者:严从根 信息来源:杭师大一支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有效缓解,但同时衍生出教培从业人员生存空间被挤压、再就业面临困境等问题。

一是领域间存在“壁垒”,教培从业人员的转型面临挑战。再就业群体若涉足成人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行业内部的其他细分领域,由于市场规模有限,短期内大量涌入必将提升淘汰率。此外,部分教培从业者选择了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5.1%)、互联网/电子商务(3.3%)、计算机软件(3.1%)、房地产(2.8%)等与教育培训不太相关的行业,他们在专业能力、资源储备等方面并不占优势。

二是再就业后待遇下降、不确定性提升,从业人员心理落差大、工作积极性低。过去受功利主义驱使的教培机构处于野蛮发展的阶段,从业人员收入畸高。但在重新择业的过程中,受到“行业泡沫”被挤出、跨领域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教培从业人员收入下降、岗位稳定性较差成为普遍现象。部分人员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其再就业后的工作热情。

三是教培从业人员在应聘中遭遇就业歧视,失业人数比例较高。招聘中部分企业不仅未能做到平等对待教培从业人员,反而给予了排斥的态度。一方面,这可能与短时间内参与应聘的教培从业人员数量激增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与教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跟市场要求不匹配有关。同时,来自教培机构的年长群体在就业市场中更是步履维艰,35岁就业年龄门槛在这一群体再就业中表现更为明显。

四是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降低转型成本,部分教培从业人员违规转变为住家教师。由于跨领域就业的成本较高,收入高、跨度小的住家教师成为了部分教培从业人员的选择。这一现象的出现必然将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有损教育公平。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住家教师披着家政服务的外表,具有隐蔽性、分散性等特征,加大了相关部门调查取证的难度。除此之外,住家教师的出现还有可能滋生教学隐患,例如教学主体不具有资质等。

为引导教培机构人员的有序就业,保证“双减”政策的平稳推进,建议如下:

一是围绕国家发展的需求,引导再就业人员进入重点领域。其一,鼓励教培从业者应聘师资紧缺区域的教师岗位,适当增加上述地区面向教培从业人员的教师岗位编制数量。其二,开设教培从业人员专场招聘会,结合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以及教培从业者的独特优势,提供数量充足、类型多样的岗位。其三,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或国企在招聘教育相关岗位时,可先签订短期合同,再依据表现决定是否长期聘用。

二是引导教培从业者树立“岗位创业”观念,以岗位为纽带整合资源,辅助其拓宽事业覆盖面。其一,通过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岗位创业”的理念,即在保障再就业人员基本收入的同时,还有机会开辟额外的事业空间。其二,建立教培从业人员再就业大数据系统,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资源与信息,帮助其拓展事业边界。其三,通过荣誉表彰、物质奖励等,鼓励教培从业人员以“岗位创业”带动“就业”,从“个体富裕”迈向“共同富裕”。

三是严禁招聘过程中的年龄歧视与行业歧视,开展“双减”后再就业工作专项督导。其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不定期地开展突击检查,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考察“双减”后的就业歧视问题。其二,将就业歧视与企业征信相关联,对于违规市场主体予以惩戒。同时,为吸纳教培从业人员的企业提供奖励。其三,重点关注年长群体的就业数量与质量,实施追踪式就业支持行动,为其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与择业指导。

四是开展面向教培从业人员的精准培训,按照培训效果动态调整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其一,组织专家为再就业人员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为教培从业者制定短期与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其二,将再就业培训定位为公益活动,注意培训工作的高效性和精准性、缩短培训周期。其三,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促使教培从业人员在正式再就业前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据此动态调整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