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风广角

陶行知清廉故事两则

发布日期:2023-05-18 11:27 浏览次数: 作者:王海莉、付国阳 信息来源:行知中学支部

陶行知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爱国民主战士,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廉洁自律,他曾说:“万分清廉,不过小善;一念贪污,即为大恶”。“稿费的故事”和“两只口袋”的故事就是他廉洁自律、用实际行动建筑“人格长城”的典型例证。

稿费的故事

1917年9月,陶行知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那时,中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革新教育是改变中国的必由之路。

陶行知先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目光所及都是中国老百姓的穷,他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没有一点保障。当时至少有两亿以上的人是文盲,至少有七千万的儿童没有受过一点教育。这种苦痛让他毫不犹豫放弃了一个大教授优厚的待遇,脱下西装,穿上布衣草鞋,走上了到农村最贫困的劳苦大众中办教育、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那是1923年,从那时起,他奔走于祖国大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

陶行知在全国各地发动成立平民读书学校,遇见车夫、渔民、要饭的孩子、饭馆的石子厨子,他都送上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他们学会后,再去教身边的人。他甚至到监狱中去推行平民教育,还到和尚庙里向和尚推行平民教育。他说:“凡我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

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去教,一点一滴的去做。在陶行知的脚步底下,《平民千字课》的发行量超过了三百万册,所得稿费也被他用来当做办教育活动的经费了。

有一次,陶行知得到了1万多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中,被承担家务的妹妹看见了,她就微笑着问:“哥,家中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四分之一给家里用?”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晓庄师范学校终于在陶行知先生的全力以赴下办了起来。但到了1930年4月,3岁的晓庄便夭折了,因为晓庄的学生总是为国难出头,蒋介石密令学校停办。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撰写了《护校宣言》,抗议说,晓庄的门可封,它的嘴不可封,它的笔不可封,它的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

陶行知身体力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他对劳苦大众的孩子,爱满天下。他的身心太满了,怎么能装得下“不清廉”呢?

两只口袋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办教育的眼光是长远。他预估到抗战胜利后,中国要建设,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他认为这些人才要从幼苗培养起来,并有意识地从苦难而孤独的难童中培育人才的幼苗,孕育了一个培育英才的构想。

虽然身处在极为困难的年代,但陶行知坚定不移。在给宋美龄的信里,他提出创办育才学校的计划,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只批准给予开办费,而日常维持的费用要校方自行筹集。

1939年7月20日,在重庆一座古老的寺院里,育才学校成立了,陶行知任校长。

这个偏僻的山村当年离重庆150里,满是崎岖的山路,师生们在这里嗷嗷待哺,陶先生为了古圣寺里两百多号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他成了四处化缘的苦行僧,每天在往返重庆城里的山路上,同柴米油盐赛跑。下雪天冒着雪,下雨天冒着雨,有的时候到十二点钟,跑了一天,到晚上才回来。

外出化缘的陶行知,每天用两个烧饼充饥,自己一身破衣裤,心里牵挂的却是孩子们每人有一套出客之衣,作为演出或集体行动之用。

这样的艰难困苦,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学校停办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随后,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募捐过程中,他坚定地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挪用分文。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放公款,一只袋放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才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被偷,里面一分钱也没有了。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当时就只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赶到陶行知先生的住处慰问时,陶行知亲切深刻地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已”,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我们盟员都要以陶行知为学习典范,用先生的“两只口袋”做镜子,时刻观照自身,时刻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