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以文化教育科技为主界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地方组织,杭州民盟历史上文艺界巨擘大师辈出,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恰逢杭盟先贤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民盟市委会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现将研究成果连载发布,以缅怀赵松庭对中国传统民乐传承发展的巨大贡献,教育广大盟员继往开来赓续优良传统,砥砺奋进开创杭州民盟事业崭新局面。
一、坚守中华文化根脉,推陈出新成一代民乐宗师。
(一)选我所爱,笛韵一生魂牵梦绕。
浙江省东阳市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的美誉,“三乡一城”(三乡”指工艺美术之乡、教育之乡和建筑之乡,“一城”指影视文化名城。)地域特色更是享誉全国。1924年,杭盟先贤赵松庭诞生于东阳市巍山镇一户官宦人家,其父赵宝卿曾任民国时期浙江省汤溪县县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渥的家庭条件为幼年时期的赵松庭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艺术熏陶,也让宗族和家庭对赵松庭和其他赵家子弟寄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中国自古都有“学而优则仕”的历史传统,清末民初虽然废除了科举取士的传统政治模式,但报考法政学校或是军事院校仍被视为显途,是跻身精英阶层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青年时代的赵松庭颇有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面对宗族和家庭近乎封建礼教式的安排,掷地有声地发出“百业怎能贵贱论,世人不可贵贱分”的时代强音,毅然决然地从上海法学院退学,弃法从艺考入解放军第21军文工团,开启与笛艺相伴波澜壮阔的人生。世上所有的坚持都源于热爱。正是赵松庭对笛艺纯粹且不带功利的热爱,才赋予笛艺作品“音中有物、声中有情”的美感特质,最终奠定浙派笛艺“坚韧挺拔、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
(二)爱我所爱,幽兰逢春荡气回肠。
伟大的艺术创作往往来自艺术家自身情感经历与人生领悟,而艺术作品便是高度艺术化诠释下生命体验的物化表现。远眺朝鲜战场烽烟滚滚,回忆亲密战友舍生忘死,近观锦绣河山山河无恙,负伤回国休养期间的赵松庭灵感迸发,创作笛曲创作和演奏的成名之作《早晨》。也许是战争情景感染和革命情怀感召,亦或是拜艺北派笛艺大师刘管乐偶得,《早晨》一改旧笛曲风格,兼具北派笛艺灵动之感和南派笛艺旋律之美,堪称中国现代意义笛子独奏曲第一曲。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历经政治运动波及和人生跌宕起伏,不惑之年的赵松庭对周围事物有了新知,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艺术感知和演奏技法日趋炉火纯青,相继诞生大批艺术成熟期的高质量的笛曲作品,“排笛”作品《婺江风光》便是其中经典代表。面对十年动荡冲击,赵松庭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虽被剥夺上台演奏权力,仍然潜心钻研竹笛制作和乐器声学研究,坚守对笛艺事业和为人处事的底线和原则。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笛曲《幽兰逢春》可谓其曲艺创作生涯顶峰,更是一生经历和个人风骨的总结。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三)成我所爱,乐理研究继往开来。
如果说技艺娴熟者只能称之为匠人,那么能够开创理论体系者则可称为大师。赵松庭开创音乐声学研究先河,为传统民乐深入研究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十年动荡期间,鉴于传统竹笛在音准、音域、转调、易裂等方面存在不足,赵松庭和胞弟赵松龄引入现代声学研究手段,科学计算出温度、闭管、开管、管径、管壁厚度、开孔的位置、孔直径长短等因素与频率的关系,构建起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都较为先进的管乐器理论体系,极大地推动笛艺演奏与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值得一提的是,开展音乐声学研究时,赵松庭正经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岁月,一边挨批斗一边搞研究是其中最真实的写照。为了开展竹笛研究,赵松庭自筹经费,先后制作各类竹笛两千余支,并分文不取赠予后进;为了保护研究成果,他时常要与“造反派”斗智斗勇,并违心地承认许多子虚乌有的“罪证”。面对困境,依然坚守初心;面对不公,依然乐观向上;面对迷茫,依然勇于探索。赵松庭不愧为“江南笛王”,一代民乐宗师。
二、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博采众长启浙派笛艺先声。
(一)不拘一格,践行有教无类育新人。
赵松庭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民乐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更是“有教无类”教育理念最彻底的践行者。十年动荡期间,曾有学生千里迢迢来杭拜师求艺,赵松庭不计个人得失、不顾种种压力,收下这位热爱笛子且有较高天赋的弟子,相较当时主流的唯成份论高下立见。赵松庭挑选弟子向来讲究“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论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工作与否、师承流派等,只要热爱笛艺、一心向学,都会毫无藏私、倾囊相授。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因为赵老笛艺造诣和教育观念,更让杭州一时间成为笛艺教学高地,各地民乐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有教无类”理念不仅体现在招生中,而且贯穿日常教学生活全过程。许多弟子的回忆里都曾反复提到,恩师经常带着大家深入民俗文化一线采风,近距离感知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文化喜好,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民乐内生的沃土。弟子们从新时代的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最终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文艺工作者。
(二)兼容并蓄,融合南北所长成一派。
古往今来,凡成艺术大家者,必有独创的风格和技法,门下弟子和再传弟子不断发展,最终形成显赫一时的艺术流派。自从到浙江艺术学校专职任教之后,赵松庭又先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客座教授,培养出一大批诸如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王次恒、吴樟华等优秀科班弟子。现今,我国各大音乐学院、各大音乐团体的著名笛子专业教授、演奏大师,大半出自赵松庭门下。赵松庭编写的笛子教程《笛子演奏技巧十讲》,更是成为笛子教材的经典。赵松庭教导弟子不仅毫不藏私,而且要求弟子摒弃门户之见,去更广阔的天地汲取艺术养分。门下曾有弟子打算学成之后,继续报考音乐界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但担心恩师囿于南派北派之分而阻拦他。谁知,赵松庭不仅没有阻拦弟子北上求学,还劝诫“千年来南北笛子本一家,同宗同祖同文脉”,送别时特别叮嘱“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我毕生的希冀与主张!”可有门户,不可有门户之见;可有派系,不可有派系之争。正是秉承学艺不拘一格、胸怀真诚坦荡、行事群而不党的优良传统,浙派笛艺才能在吸收众家之长后,结出累累硕果、桃李满天下。
(三)通文达理,倡导艺以载道传真意。
回头审视赵松庭的艺术教育理念,用今天的视角和观点加以评判,仍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艺术教育必须根植大文化观培养,要积极主动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早在四五十年前,赵松庭便提出传统民乐发展必须“融汇古今”、“结合中西”,运用更加深厚和多元的文化因子助力传统民乐现代化转型。赵松庭本人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精通诗经等古典文学作品,熟悉各少数民族史诗和民间音乐,这些极大地便利其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同时,赵松庭熟稔长笛等多种西洋乐器演奏,深切体会到西洋乐器规范化教学优势和传统民乐教育短板。因此,他特别重视弟子文化学习和音乐基本功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笛艺之余“手不释卷”,并且对西洋乐器技法和理论知识有所涉猎。二是要将人格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以君子之风重塑民族音乐文化正道。每当艺术生涯波折和个人境遇起伏,赵松庭都会从儒释道哲学精华中汲取为人处事之道,同时要求弟子正派做事,在曲艺生涯中融入更多正能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三、坚定团结合作道路,信仰忠诚显杭盟先贤本色。
(一)不忘初心,以行动见证民盟精神。
“立盟为公,以天下为己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的民盟精神都能在赵松庭盟员身上得到完美体现。涉及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赵松庭总能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养,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对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赵松庭毅然投笔从戎、投身军旅,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线战斗,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上世纪80年代,赵松庭掷地有声地提出要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思潮。古代君子素有安贫乐道的传统,只要守护着自己心爱的事业,即便默默无闻亦无所悔。动荡年代,赵松庭被剥夺上台演出机会,被迫从事诸如舞台后勤工作。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苦闷的人生境遇,赵松庭仍然从中找寻到艺术的真谛,将拉幕布工作演绎出独特的旋律和韵味。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凡与赵松庭曾有共事关系的故人都在回忆文章里反映:赵老既是一位铮铮铁骨的君子,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与之相处好似如沐春风。担任盟内外领导职务后,赵松庭仍为人谦虚低调,特别善于团结大家,收获极高的领导风评。曾有过搭班关系的老同志回忆:赵松庭主委在任期间,盟内气氛特别民主活跃,每逢组织集体活动,盟员们都踊跃报名参加,极少有请假缺席的情况发生。
(二)团结协作,以情怀绘就民盟贡献。
赵松庭不仅是杭盟先贤,更是一位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党外干部。担任民盟省直属文艺总支主委期间,赵松庭提出盟务“三化”建设要求,即组织生活规范化、盟员关怀制度化、联络联谊体系化。一是组织生活规范化,总支层面每年组织春秋两季固定活动,活动前要确定符合当下形势的活动主题,活动中要安排政治学习、参政议政、调研考察等重点内容,活动后明确下次固定活动相关安排。二是盟员关怀制度化,选取德高望重、省盟顾问、社会名流三大群体作为重点慰问对象,班子成员开展定期走访慰问,并协调盟员所在系统和单位,帮助盟员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困难。三是联络联谊体系化,编制总支全体盟员通讯录,其中既包含盟员各类详细信息,也包含中央、省、市各级民盟组织和领导同志联系方式,方便组织和盟员双向联系交流。上述盟务改革不仅在当时堪称创举,多数举措成为惯例并被沿用至今。赵松庭不仅是广大盟员的楷模,而且还以行动吸引大批翘楚参加民盟。上世纪90年代伊始,鉴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情况,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新成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赵松庭主张既要坚决服从上级部门决策部署要求,也要根据组织发展和梯队建设需要灵活安排,实现新盟员发展减量提质总目标。他先后发展和储备知名女演员何赛飞、冼星海女儿冼妮娜等代表性盟员,有力地推动浙江民盟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履职奉献,以责任诠释民盟担当。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生命线,是核心职能、第一要务,也是衡量民主党派地位和作用、自身素质和社会影响力的最重要标准。担任省政协委员期间,赵松庭围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建言资政活动。针对全省艺术教育培养层次偏低,并与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赵松庭多次建议将浙江艺术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为艺术类高等院校,高质量推进浙派文艺工作者培养计划。联络联谊是当时政协委员重要功能之一,赵松庭利用自身“三胞”身份和海外关系,积极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取了更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理解和支持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到1994年期间,赵松庭在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讲学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乐文化,掀起台湾民乐圈两岸融合发展的浪潮,助力了当时的祖国统一事业的进步。赵松庭还经常参与盟组织举办的各类文艺义演活动,并将所获善款全部捐赠给儿童福利院、少年宫等机构,树立了民盟盟员热心公益和社会服务活动的良好形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杭盟先贤赵松庭虽已故去多年,但精神力量仍然闪耀着时代价值。全市广大盟员要持续开展先贤精神学习,深入领会先贤精神内涵,努力向着先贤榜样靠拢,用实际行动隆重纪念赵松庭盟员诞辰100周年。
生平简介
赵松庭(1924~2001):原名赵鹤初,浙江东阳人。1956年11月,在杭州加入民盟。国家一级演奏员,在竹笛演奏、始建流派、创编曲目、竹笛形制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被誉为“江南笛王”。曾担任浙江省政协第六届、七届委员会委员,杭州市政协第一、四届委员会委员,民盟浙江省第四届(届中增选)、五届、六届、七届委员会常委,民盟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