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助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典范

发布日期:2024-02-01 14:5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调研室

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助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典范

 

民盟市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中要求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实施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攀登行动中,明确提出杭州要加快提升博物馆之城影响力。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肩负留存民族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杭州是国务院命名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之城建设,连续出台《杭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国有博物馆有 45 家,非国有博物馆 31 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 4家、二级博物馆 4 家。富阳、临安、淳安等县(区)级综合性博物馆建成开放,先后完成杭州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提升改造。在全省率先启动国有博物馆与乡村(社区)博物馆结对共建,近两年共认定109家乡村(社区)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博物馆分类错时开放,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二、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当前,全国有约30座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和规划,北京、西安更是提出截至2035年的中远期建设发展规划。我市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中远期专项规划,对于长期目标定位和中期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明确。同时,我市博物馆建设“小而美”有余,“大而强”不足,缺少地标性综合博物馆。此外,杭州博物馆无论是场馆、展厅面积还是文物、人员数量都与郑州、苏州博物馆存在较大差距。

    (二)馆城融合有待提升

     博物馆之城建设,需要让博物馆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真正实现一座城就是一座博物馆。当前我市博物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围绕自有馆藏开展展览、教育、学术研究,区域之间大中小博物馆协同发展有待加强。公共文化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公共空间内,博物馆资源的有机植入仍显不够。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媒体等的合作共赢模式有待完善。

    (三)征藏体系有待加强

    藏品征集是博物馆开展展陈、保管、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的前提条件。相比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杭州受历史发展、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考古发掘文物数量相对较少,来源渠道日趋狭窄。近年来,我市各博物馆虽然都在努力推动藏品征集,但总体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如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网红博物馆,在藏品数量上仍然不足,部分品类甚至是零或者个位数,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展陈水平有待提高

     博物馆展陈的深度和专业性还有待提升,部分博物馆展览热衷于浅层面、平铺直叙地“讲故事”,有时甚至为了追求展览的“普及性”,讲了太多娱乐性、猎奇性的内容。乡村博物馆可展出的文物藏品较少,主要为图板展示,最多配上少量农村物件,缺乏特色,有同质化倾向。博物馆教育停留在低龄阶段,尚未实现针对不同人群的分层教育。

   (五)运营机制有待完善

    我市国有博物馆运营经费基本依靠政府拨付,每年下拨经费增长有限,属地政府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受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影响,我市博物馆总体编制也在削减。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展陈策划、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等方向缺乏人才评定路径。我市在文物保护研究、考古发掘、馆藏和出土文物修复、博物馆展览与教育等方面专业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博物馆之城建设新格局

    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和坚持。建议设立博物馆之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借鉴北京、西安经验,以更长远的视角更开阔的格局,研究制订《杭州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专班化推进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纵深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一十百千万”工程。按照建设杭州文化新地标的目标定位,对标行业领先的城市地标性综合博物馆,如郑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尽快落实杭州博物院选址工作,加快推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杭州亚运遗产博物馆建设。聚焦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推动吴越文化博物馆、玉架山遗址博物馆建设。从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高度加强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构建市级、区县、乡镇、村社四级博物馆联动发展的格局。支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兴建科技类、生态类、工业遗产类、农业遗产类博物馆,进一步丰富我市博物馆门类。

   (二)推动馆城融合,探索打造博物馆之城全域活态

   博物馆之城建设要充分激发博物馆与城市的增益效应,使博物馆传递知识、涵养文化、富足精神的功能浸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是做好“融”的文章,推动“博物馆+”发展,打破博物馆的物理围墙,充分利用图书馆、美术馆、书店、社区文化中心、历史文化街区等公共文化空间,让博物馆的教育、展览活动走近公众。进一步加强博物馆资源在城市公园、游步道、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站点等公共场所的多样展示,让博物馆在城市中随时随地可感可见。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延时开放,满足公众夜间参观需求,打造博物馆奇妙夜品牌。二是做好“合”的文章,加强博物馆与其他行业领域的协同发展。完善博物馆馆校合作机制,有序推动博物馆精品课程进课堂,鼓励与学校联合开发课程,开展博物馆教育教学活动定制化服务。探索博物馆与企业、媒体的合作共赢模式,借力文创企业的研发优势,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博物馆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优化征藏体系,有效夯实博物馆之城建设根基

     藏品是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的基础,没有藏品,后续工作就无从谈起。支持博物馆建立“个性化”藏品征集制度,加强藏品征集工作考核力度,对藏品征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可适当增核绩效工资总量。通过物质奖励和展品署名等形式,鼓励公众向博物馆捐赠藏品,以展览促捐赠,鼓励更多私人藏家“化私为公”支持博物馆发展。加强对国内外收藏家协会、拍卖行、古玩市场、民间藏家等信息的关注,利用新媒体发布藏品征集消息,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开展藏品征集。进一步加强藏品管理,全面推动国有文物文化资产的调查和登录,建立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大藏品高清影像信息和三维信息采集力度,不断提高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探索建立杭州博物馆联盟,进一步发挥环杭州湾博物馆联盟作用,加强博物馆结对共建力度,推动地市间、区县间国有馆藏文物的调拨、交换和借用。

   (四)创新展陈方式,充分彰显博物馆之城鲜明特色

    内容有料、特色鲜明的展陈方式,是博物馆之城得以火爆出圈,从而充分展现文化魅力的关键所在。结合重大时间节点策展,着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提早谋划临时展览项目。立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支持博物馆打造精品展览项目,鼓励通过联合办展、引入外展等形式,以良渚文化、宋韵文化或瓷器、茶叶、丝绸等独具杭州特色的内容为展览主题,重点扶持具有文化性和可看性的展览。引导博物馆建立完善“策展人”制度,举办个性化、原创性展览。加强博物馆展示数字化应用,2022年开放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通过现代化、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一直处于“一票难求”的局面,为我市博物馆展示形式建立了新标杆。建议依托杭州数字技术优势,支持博物馆发展数字化体验产品,运用元宇宙、数字孪生、VRM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探索类游戏等新型展示服务。

   (五)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博物馆之城发展活力

    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和多元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博物馆之城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博物馆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杭州民营经济发达优势,鼓励社会资本以直接捐赠、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博物馆发展。制定出台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鼓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探索设立研究院、研究所、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完善博物馆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推动“博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博物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健全博物馆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文博行业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博物馆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打造跨领域、跨学科创新团队,深化博物馆策展人制度、课题领衔研究制度等激励机制。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支持博物馆设立流动岗,吸引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