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项靓:我的“亚运大学”笔记

发布日期:2024-02-28 11:0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民主同盟杭州市委员会

编者按:2月26日上午,民盟市委会召开机关会议,请市委会调研室一级主任科员、机关支部盟员项靓分享他的亚运故事。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市政协副秘书长申屠敏要求大家学习项靓的优良作风、刻苦精神,珍惜机遇,努力作为,不断成长,为单位和民盟组织增光添彩。下面,让我们听一听项靓盟员的“亚运故事”——

我的“亚运大学”笔记

亚组委的工作人员都管亚组委叫“亚运大学”,在这里,人人都是老师,处处都可以学习,大家在这所大学里共同学习、成长,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

开启与亚运的一段“恋爱”之旅

        参加杭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活动.jpg

2023年1月19日,农历除夕前的两天,我突然接到通知要被抽调到亚组委,参与亚运的相关工作,这对于一个篮球规则还没上幼儿园的儿子熟悉的人来说,压力山大。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我正式到亚组委报到,开启亚运工作的征途。原本是不过“洋节的”,但一想,亚运会是国际性大型赛事,也就流行一把,自定义为开启与亚运的一段“恋爱之旅”。既然恋爱了,那就马上进入角色,开始深入地了解亚运的方方面面,在极度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通识、业务领域专业知识等学习,为“恋情”长久发展打好基础。

C3是什么?非竞赛场馆又是什么?

初到亚组委,得知自己被分在C3业务领域,赛时再转换为非竞赛联络小组,瞬间懵了,C3是什么?非竞赛场馆又是什么?

第一反应是求助度娘,然无果,又默默开始翻阅各种资料,理出逻辑关系如下:C3=CCC=英语Command、Control、 Communications这3个单词的首字母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指挥、控制和通讯业务领域。指挥、控制和通讯这是老外的叫法,按照国内的语境大体意思就是领导、沟通、协调,是赛事运行的枢纽。突然间到了枢纽的业务领域,又被震惊了。

关于C3,官方是这么定义的:组建目的在于通过赛时运行指挥体系对参与赛事运行的场馆团队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对保证赛事运行的外围保障团队及时沟通协调,对场馆属地和分赛区的职能机构有效协同联动;将赛事决策层、指挥层和执行层有机连接,实现赛事运行决策科学高效、指挥集中统一、执行平稳有序,即能按照计划方案组织实施赛事,又能有效应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为监控赛事、信息传导和应急处置提供可靠的渠道保障。

到了赛时,C3转换为非竞赛联络小组,负责联系总指挥部15个专项指挥中心、22个专项工作团队、5个协办城市分指挥部以及市运保指挥部等城市侧机构。作为连接赛事决策层、指挥层和执行层的枢纽,对赛事运行进行指挥控制,对突发事件实施协调处置,实现统一调度指挥、有效协调控制和通讯及时安全,为决策层提供信息传递的通道、为指挥层提供高效指挥的渠道,为执行层提供便捷沟通的途径;同时依托赛时运行指挥体系,遵照赛事决策层、指挥层指令,通过MOC,对非竞赛场馆团队的赛事运行实施运行监控,对分级上报的突发事件协调处置,按流程与各层面进行信息沟通;还要协调各赛区城市侧赛事运行保障机构,确保赛事所需的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和公共卫生等保障力量有效配置。

以后大学要开个专业叫“亚运专业”

亚运会赛时担任值班组长,开展值班值守工作.jpg      

有个小伙伴在赛后发文说:“连亚组委的活都干过了,以后就没有干不了的活了。”对此,我深有同感。和以前相对比较纯粹的工作性质不同,在亚组委工作,每个人都是多面手,都要学会各种不同的技能,如果类比成大学的专业,绝对个个都是拿到多个专业毕业证的人。粗略地数了下自己参与亚运一年的工作:

首先是文科类专业:我负责起草《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及分指挥部组建方案》、《杭州亚残运会赛事总指挥部组建方案》,参与起草《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赛时运行指挥工作方案》以及赛时派驻联络机制、赛时信息报送机制、赛时值班值守机制、突发事件报送机制等多个文件。特别是两个总指挥部组建的文件,层级和要求都非常高,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大挑战和历练。一办十五中心指挥层领导涉及到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以及国家各有关部委领导,省政府及省里有关部门领导,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领导;涉及面广,领导级别高,协调难度非常大,经过不懈努力,两个文件都顺利发文,为办赛提供了组织保障。

其次是理科类专业:赛前筹备阶段,因为C3领域的其中一点就是通讯,所以就顺理成章的接过了杭州亚运会安全事件跟踪与管理系统、总指挥部指挥大屏智能指挥辅助模块的建设工作。对于一个文科生,又是技术盲来说,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但是亚运并不给我们任何退却的机会,必须硬着头皮上。杭州亚运会安全事件跟踪与管理系统(SIM系统)是基于AGIS专网设备的赛时突发事件报送、存档的工作平台。和小伙伴们一起与各中心、团队、技术人员不断沟通,优化需求,终于在综合测试赛前将测试环境投入使用,并分2个批次对竞赛场馆和专项指挥中心进行培训,赛时为各类突发事件的跟踪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平台。总指挥部指挥大屏智能指挥辅助模块是以竞赛场馆运行为主线,统筹分析竞赛场馆运行数据和非竞赛场馆运行数据,综合考虑场馆性质、项目特点、关注程度等因素,梳理出各种智能指挥预警模型。通过不断地沟通和协调,共接入电力、消防、环境等7个应用场景,为亚运会实现智能指挥辅助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是管理类专业:赛事总指挥部办公室层面高,由市长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我被安排在场馆联络组担任非竞赛小组的副组长。除了参与非竞赛小组内部人员管理相关工作外,还安排我负责赛事总指挥部办公室的人员计划编制工作,以及人员到岗到位情况核准、定人定岗工作,这个工作几乎贯穿了整个赛前筹备和赛时运行过程。总指办300多名人员,有P类G类C类多种人员类别,人员层级高、岗位多、分组细、变动大,工作难度特别大,要求非常高,需要以极度细致的态度去完成,幸不辱命,10余轮的人员计划编制调整、定人定岗顺利完成,无一出错,为总指办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人力基础。此外我还负责总指挥部指挥大厅席位计划制定、调整,派驻席位设置等工作。

还有就是公共关系类专业:由于非竞赛小组工作的特殊性,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联系总指挥部15个专项指挥中心、22个专项工作团队、5个协办城市分指挥部以及市运保指挥部等城市侧机构,联系的面广,情况复杂,层级较高,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压力,非竞的小伙伴们发挥特长,克服种种困难,和各中心、团队保持密切、友好的沟通,顺利完成了总指挥部及总指办领导交代的各项工作。

最后就是艺术类专业:还得会当导演!

以后大学要开个专业叫“亚运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干啥都行。

突然当了3.4万人大戏的导演组长

交流综合测试赛工作.jpg

参照大型赛会筹办工作惯例,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安排了“赛时一天”综合演练,这也是大型体育赛会的规定动作。赛事总指挥部以赛时一天(9月26日,即开幕第3天 )运行为参照,各专项指挥中心(除开闭幕式指挥中心、火炬传递指挥中心)、专项工作团队,竞赛场馆团队、独立训练场馆团队以及属地城市外围保障力量参与演练,杭州及5个协办城市全部覆盖。演练设置流程演练场景22个、突发事件场景26个、随机触发场景45个;累计投入车辆933辆,演练线路182条,启用24条亚运数字专用车道;各类人员共计3.4万余人参与演练。

成都大运会为此安排了80万元经费用于聘请导演团队。杭州亚运会为体现节俭办赛,总指办领导安排我牵头成立了导演组,没有安排任何经费,也没有聘请专业的导演团队,由我带着一群抽调过来才一个多月的小伙伴们连续加班加点,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反复的推演、彩排,分别于8月22日、8月30日顺利完成两次亚运赛时一天综合演练。8月30日国务院领导到场视察点评,充分肯定了杭州亚运会“赛时一天”综合演练的成效。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8月30日最终演练的当天,导演组一位负责大屏调度的小伙伴临时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进入总指挥部指挥大厅,在没有安排B岗的情况下,我硬着头皮上前顶上,坐在国务院领导前方不到两米的距离,同时手握两台对讲机,对着演练脚本,一边调度导演组和参与演练的各单位,一边调度大屏的演练和展示,精神高度紧张的全场演练下来,整个人感觉都虚脱了。万幸,整场演练十分顺利,时间精确到了分钟级,各级领导、参演方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两次模拟考与毕业大考

“赛时一天”综合演练导演组工作现场.jpg     综合测试赛期间开展模拟赛时值班值守.jpg

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时运行以及两个阶段综合测试赛过程中,我还兼任非竞赛联络小组的值班班长,带领小伙伴们开展值班值守。负责与各专项指挥中心、专项工作团队、协办城市分指挥部、杭州市运保指挥部、城市侧“1+8+N”综合保障专班进行日常沟通联络,对涉及多个业务领域工作或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协调,对突发事件进行收集、分析、上报、跟踪,对总指挥部指挥调度指令进行跟踪和督办。

第一阶段综合测试赛5月28日至6月9日,第二阶段综合测试赛6月24日至7月9日,我管他们叫“模拟考试”,由于非竞小组的特点,我们连续40多天连续作战,顺利挺过了两次模拟考试,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赛时运行提供了经验。

到了亚运、亚残运正赛期间,从9月8日亚运会火炬传递开始,到10月30日亚残运村闭村,整个非竞赛小组采取“三班两运转”模式,实行24小时运转,从早上六点多的早例会开始到午夜11点,甚至到两三点各类材料收齐,非竞小组的小伙伴一直在岗值守,其余时间在值班房驻点值守,近2个月基本无休。中间我们参与协调了亚运村区域安保事宜等上百件突发事件;对临安住宿团队、淳安亚运分村反映的住宿保障事宜根据调度指令及时沟通协调;对部分场馆部分区域上座率低,根据调度指令要求相关方面及时释放坐席进行对外售票等等。

赛时期间,非竞赛小组累计收集14个专项指挥中心及归口管理团队每日运行情况报告千余份,就各中心团队围绕主要任务、落实指挥长负责制,运行情况平稳有序进行日常监控。持续收集相关中心团队上报的次日运行时刻表、次日主要运行任、气象专报等,为《每日运行手册》《赛事运行信息》提供重要素材支撑。及时发各中心团队重要事项交办单数十份,涉及赛程变更、竞赛组织、抵离服务、交通保障、气象服务、持票观众交通权益、特定人员安检、舆情处置、亚运村访客管理、转播服务、电力保障等重要内容事项,并做好交办事项的反馈跟踪工作,确保问题早发现、快处置。

在“亚运大学”上学需要有良好的体魄

非竞赛场馆联络小组日常工作交流.jpg

现在流行“5+2”、“白+黑”、“996”等词语,用来形容各种大厂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但这几个词语用在亚运工作者身上,还是有点不够看的感觉。

就以我自己举例,3月正式进入节奏,开展亚运工作,到10月底赛时运行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加班的时长就超过了70个工作日,这还不包含忘记打卡,或者说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统计加班情况等等。我们小组这样的小伙伴比比皆是,特别是第一阶段综合测试赛筹备到第二阶段综合测试赛收尾连续40多天,“赛时一天”综合演练筹备到演练结束40多天,亚运赛时试运行到亚残运结束近60天,这三个阶段几乎全过程无休,加班到半夜比比皆是,甚至到后半夜两三点,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又出现在MOC。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一阶段综合测试赛期间,当时抽调人员尚未全部到位,非竞赛小组只有7人,承担了综合测试赛的筹备和值班值守任务,当时“二阳”情况比较多,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情况下,缺少了任何一个人,模拟赛时的值班值守工作就很难进行,不少小伙伴顶着高烧、吸着鼻涕,愣是挺了过来。记得有人曾经问起过我:你是怎么做到能够一年都不生病的?我半开玩笑的回答说:参与亚运工作需要有良好的体魄。其实哪有不生病的人,无非大家都为了办好亚运这个大目标,都憋着一口气硬撑着,轻伤不下火线。

被数次延期的毕业

第一次延期毕业:2023年10月30日中午12点整,杭州亚残运村闭村,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时运行正式结束。原本安排是赛后高效做好相关总结收尾工作后,抽调人员于11月15日前撤离完毕,但因还有工作要完成,需要有人留守,我的“毕业时间”被延期到12月31日。期间,我参与了亚运志、官方报告的撰写、修改,做好非竞赛小组人员撤离后的相关手续办理、赛后考核跟踪等工作。

第二次延期毕业:赛后,我被编入赛后表彰专班,协助做好竞赛场馆、独立训练场馆等赛事侧的表彰工作。因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的毕业时间又被延期至2024年1月31日。从12月中旬开始,赛后表彰工作进入冲刺期。在场馆多、工作人员仅剩3人的情况下,我们放弃元旦、周末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收集、整理、汇总各类材料,仅我一人,就负责了数千份电子材料的收集、检查和整理汇总。除此之外,我还要负责联系近30个场馆,发布各类通知,接受各种咨询,做好表彰后各类物资的发放等等。

1月20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总结表彰大会,我的毕业时间也快到了,并提早拿到了毕业证书——授予项靓: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个人;落款: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毕业快乐!一段亚运情,一生亚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