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从5个具体方面提出了17条具体要求。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引和制度保障。
《意见》的出台有何意义、亮点?如何更好落实《意见》要求?本期邀请盟员教育领域专家、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虞大明,谈谈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其部分观点已被《团结报》9月7日专题报道《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一文摘录)。
问:《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五方面的重要举措。您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您认为《意见》有哪些亮点?
虞大明:当前,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涵养高尚师德师风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强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有助于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弘扬廉洁文化,共创清廉学校是各基层学校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问:《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对进一步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实践,您认为现实情况如何,有什么建议吗?
虞大明:在教育强国建设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不是谁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们必须义无反顾、立场坚定、满怀热情地行走在“成家”路上,一边沐浴着教育家精神的熠熠光辉,一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上好每一堂课是最大的师德,课比天大。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努力成为“一课专家”,这个理想,既小,又大——小的是内容,大的是方法、是精神、是勇气,是源源不竭的动力,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举一反三,继续实践、打磨,一定可以成为“多课专家”“单元教学专家”“主题教学专家”,甚至是“学段教学专家”。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坚定不移、满怀热情地行走在“成家”路上吧,相信自己能够“成家”。
问:《意见》提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您认为,目前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还有哪些重点和难点?应如何更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促进教师队伍量质齐升,有什么建议?
虞大明: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当前面临的主要难点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以及教师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激发教师内在动力,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和创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及乡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如,杭州市统一战线“结伴共富•三名结对”工程很好地提升了结对帮扶的精准性,54名“三名专家”与结对对象开展双向选择,因地制宜开展帮扶,让资源和需求更加匹配,促进基层教育水平有效提升。
问:《意见》提出,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大力减轻教师负担。《意见》中多次提到乡村教师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到要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您认为,在加强教师权益保障方面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虞大明:在加强教师权益保障方面,虽然已有不少政策出台,但仍存在教师负担过重、待遇偏低等问题,特别是在乡村和中西部地区。建议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并建立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减少非教学任务的干扰。同时,加大对乡村和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
问:《意见》提出,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倡导教育家办学,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您对这一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虞大明: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倡导教育家办学是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这一要求强调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引领作用。我始终认为,把孩子当做心上人是最大的师德,而要落实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实绩,鼓励教师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毕竟,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童,需要被呵护、被思念、被赞美、被鼓励、被期待、被点燃……如果我们将每个孩子都当作心上人,那么,许多的美好都将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