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从5个具体方面提出了17条具体要求。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引和制度保障。
《意见》的出台有何意义、亮点?如何更好落实《意见》要求?本期邀请盟员教育领域专家、民盟杭师大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颖,也来谈谈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问:《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对进一步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实践,您认为现实情况如何,有什么建议吗?
李颖:“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是美好的愿景,也是大家一致的期待。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十年来,全社会在尊师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要真正达到“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建议:
首先,幸福感——超常规提高教师待遇。经济收入虽然不代表“幸福”本身,但可以显著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让教师安心安稳地教书育人,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感。
其次,成就感——建立学生的“成才导师库”。每个行业都会有独特的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来自学生的成就。例如,用好“成才导师库”,奥运冠军的每一位导师都能自然而然地得到重视和尊重。
再次,荣誉感——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目前,教师职业的遴选条件并非高不可及,因而教师涵养与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参考“法律职业资格”,以较高的门槛让教师成为让人真正羡慕和敬佩的职业。
问:《意见》提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您认为,目前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还有哪些重点和难点?应如何更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促进教师队伍量质齐升,有什么建议? 李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要立足国家发展方向,呼应学生需求,既能凸显自身专业优势,又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创新,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点是“全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仁爱的育人心灵,有大胆的创新意识,有熟练的数字能力,有积极的职业追求。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难点是“评价”:教师的专业有着天壤之别,不同学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体系是目前一直存在争议的难题。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建议: 首先,职业评价分领域。在国家层面,主要是宏观指引教育的方向广度上,在专业深度上则宜基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规划和布局。 其次,职称评审分赛道。目前,很多高校职称体系中有“科研型”“教学型”和“社会服务型”,虽然看似兼顾了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但比例严重失调,每个赛道的教师都有不满。建议鼓励“育人型”职称系列,以育人成果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才能让那些热爱学生的好老师获得职业认可和职业保障。 再次,教学质量评估分学科。在评价与保障环节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估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专业认证为例,机械的“达成度”计算公式让诸多文科教师疲于应对刻板的数据采集,而失去了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育人于心”“育人于行”软性人文特征。理工医农的认证规范并不适用于文史哲学科,也不能照搬至经济学学科,要人性化地改良文科类专业认证和创新评估标准。